南方朔:臺灣百廢待舉 馬英九面臨嚴峻挑戰
政論家南方朔在香港《明報》發表評論文章稱,臺灣大選,人們原先估計馬英九贏50萬票以下是小贏,50萬至100萬票間則是中贏,超過100萬票則算大贏。而今馬英九卻贏過220萬票,這是山崩式的超贏!
全文如下:
臺灣選民已連續3次用選票重重的懲罰了民進黨。民進黨的得票率已由2004年的超過50%,回降到只剩40%。儘管40%仍是個大數目,但一個3次投票都只有40%的政黨,其實也就是一個再也選不上“總統”,只選得上少數幾個縣市長及“立法委員”的政黨。這樣的政黨不會死亡,但會很快的進一步萎縮,最後成為一個邊緣性的政黨。
民進黨以恨為綱 難成大器
臺灣選民一而再、再而三的重重懲罰民進黨,但民進黨每次大敗後會説些“反省”“檢討”之類的話,但它“反省”“檢討”了什麼?一點也沒有,甚至它連為什麼大敗都渾無所知。這次大敗後,一堆民進黨高幹及名嘴在那裏誇誇而談,有的將民進黨大敗歸於國民黨在危機感下團結;有的則唱馬英九長得好看,吸引了女性選票這個老調;有的則宣稱是臺灣媒體界反民進黨,因而影響到選民。他們把大敗的原因都歸諸外在因素,仿佛民進黨自己都沒有責任。這樣的黨又怎麼可能有反省檢討呢?
其實對民進黨稍有理解的都知道,臺灣人説“民進黨很會選舉”,指的是每逢選舉,民進黨以前所講的漂亮話如“全民政府”啦、“尊重民意”啦,即完全消失,開始變成了一個“半民政黨”,它各種卑劣的選舉手段無所不用其極。在民進黨的意識形態裏,“恨”是它的主軸,“恨”成了它反臺灣外省人、反華反中的核心價值,“恨”合理化了它打擊對手不擇手段,“恨”也合理化了它以這邊的“半民”與那邊的“半民”對立。它用這種方式選舉,煽動出所謂 “深綠”選民的恨,再加上過去國民黨長期執政,使得有些中間選民因為對民主有期待而支援民進黨,兩股勢力相加,它才有了成長的空間。
但臺灣選民恨的程度真的像民進黨以為的那麼大嗎?卻也未必。它2000年贏得大選只得票四成弱,靠的是國民黨連宋分裂;它2004年連任靠的是兩顆子彈苦肉計,激發人們潛在的恨,因而得票五成強。這顯示出臺灣選民下流的程度其實并不是民進黨以為的那樣。它2004年連任,只不過是加工製造仇恨而僥倖所贏而已,而這種事情只能一次,不可能有兩次,這也是此次大選,所謂“奧步”(陰招)之説盛傳,民進黨已無技可施的關鍵。
其次,則是民進黨以恨為綱,當然窄化了它的思維與能力,這也使得它在內政上無法有表現,更遑論財經問題了。當沒有正面籌碼可用,民進黨的整個選戰打起來,就只有抹黑、造謠、扣帽子這些伎倆。這次民進黨搞出光碟手段,用綠卡問題惡鬥馬英九及其家人,胡亂指控馬英九夫人偷報紙;當然更別説在“一中市場”等問題上的扣帽子了。民進黨從初期的要用“特別費”案整死馬英九到後來的選戰打法,都是它長期以來意識挂帥後以恨為綱的負面搞法,這也顯示它和基本盤的選民之間已形成了一種共生體,相互取悅,相互擁抱,走不出新的格局。它這種現象一而再、再而三的不斷反覆,其他選民又怎麼會認同呢?
政治人物和群眾之間理應是個相互鼓勵、相互提升的共同體。民進黨的政治人物應當教育群眾、放寬視野、拋棄敵對的仇恨,可惜的是這種情并未在民進黨內發生,反而是政治人物帶領群眾日趨極端化,稍微還有點良知的民進黨改革人物,只要一提改革,就會招致批評,甚至被驅逐。民進黨如果不改變這種反淘汰的體質,它將來又怎麼會有前途呢?
這也就是説,經由縣市長、“立委”、“總統”3次大選,已顯示出民進黨除非從意識形態起就大改變,它已幾乎註定將再無前途。它必須改變以恨為中心的“臺獨”史觀;必須把恨外省人、恨中國人,以及因為恨而不擇手段的心態放棄,而這可是極為艱難的事業。而首要之務則是政治人物要先變,并促使群眾也改變。我在臺灣一向希望謝蘇兩人敗選後要義無反顧的擔起這項重任。民進黨何去?它必須展開思想與行為的重洗,但這有可能嗎?目前民進黨初敗,有人主張重回街頭路線,有人主張改革。重回街頭路線,將會對臺灣造成另一次動蕩,加速民進黨的死亡。民進黨站在這個十字路口上,其去向值得密切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