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聞聯播》報道,近幾日,北京的一條饅頭生産線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著生産活動,這條新啟用的生産線所生産的饅頭是以馬鈴薯全粉為原料的新型饅頭,這種富含膳食纖維和礦物質的饅頭將送往首都的各個超市,充實人們的餐桌。而這條生産線的馬鈴薯大部分來自內蒙古高原,正因為有了這條生産線的存在,使得遠在內蒙古高原的農民即使在農閒十分也有了工作,有了收入。
雖然只是普通的一條饅頭生産線,卻折射出了今年的“一號文件”對於農民增收問題的新舉措。將馬鈴薯變成馬鈴薯全粉再生産成馬鈴薯饅頭,在這過程中,延伸的不僅僅是生産鏈,更重要的是價值鏈,在這個過程中,充實的不僅僅是當地居民的農閒時間,更重要的是,充實了人們的錢袋子。在由農産品原料變為成品的鏈條中,每增加一環,就意味著大量人力的投入,就為農民增收增加了可能性。過去農民增收的主要途徑為增收和增加農産品價格,與傳統的增收手段相比,延長農産品生産鏈,提升農業價值鏈能為農民增收提供更加持久的力量。農民不再將所有增收的希望繫於農産品的增産和價格的提高上,而是積極的投身於農産品加工中,無形中掌握住了增收的主動權。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如今,農民增收已成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問題,在國難當頭的抗戰時期,農業成為支撐國家的重要産業,在建國初期,為迅速提高國家競爭力,農業讓位於重工業,使得我國農業發展一直處於低速發展狀態,如今,我國二三産業逐漸已經進入快速發展階段,當初農業聚全力助力二三産業發展,已到二三産業“反哺”農業的時候了,且我國進入經濟發展的轉型時期,農業的發展也要搭上經濟轉型的快車。
搭上經濟轉型的快車,就要走出以往的農業生産怪圈,以往農業增産與農民增生通常不能共存,因為農民難以掌握順暢的市場消息,生産出來的農産品不能很好的滿足市場需要,而大量的農産品的積壓勢必會影響農産品的銷售價格。在生活中,我們會發現這樣的現象,一方面農副産品在城市裏售價居高不下,而另一方面卻是農民並沒有賺到錢因此叫苦連天。這是因為我們的生産者和消費者處於分割狀態,冷鏈物流發展不足,優質生鮮農産品從農戶到消費者轉移的過程中成本還非常高,實體店和超市拿走了相當一部分利潤。而如果從農産品成熟開始納入生産鏈條,延長産業鏈,提高産品的附加值,就可以讓更多的利潤進入到農民的口袋中。一方面,減少新鮮農産品到達消費者手中的中間環節,另一方面,促進農産品的深加工,並讓農民參與到深加工的過程中,提高農産品的價值。不讓農民承擔農産品銷售的風險,同時讓農民享受到延長農産品價值鏈的紅利,這這正是農民增收的新方向。
以往促進農民增收的主要舉措為增産和增加農産品價格,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市場的需求,其助農增收的動力明顯不足,而隨著2016年中央“一號文件”的出臺,農民增收又有了新的“主心骨”和“錦囊計”。農民增收問題一直是黨和國家牽掛的大事,改變農業鏈條的長度,延長農業生産的價值鏈將成為解決農民增收問題的新模式,我們有理由相信這一舉措將成為解決農民增收問題的“好藥方。”(台灣網網友:梁春雨)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