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關區曙光街道岳陽社區邀請社區裏書法愛好者揮毫寫春聯,而社區網格長將這些寓意美滿吉祥的春聯、福字送到空巢老人家中,表達新春的祝福。(鳳凰網1月27日)
近年來,隨著社會競爭力不斷加強和區域經濟發展不均衡,沒有子女陪伴、獨自生活的“空巢老人”越來越多。有些“空巢老人”的日常生活缺少照料,有些“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問題非常突出。讓“空巢老人”們老有所養、安享晚年,是建設小康社會進程中應有之義。
在“空巢”已不可逆轉的事實面前,從自身角度説恐怕還需老人自我調適,積極擺脫“空巢心理”。從思想上擺脫傳統影響,建立新型家庭觀。自找樂趣,培養興趣,充實精神生活。多與社會接觸,多參加社區活動,或者與老朋友們聊天、散步,進行戶外運動等,有利於老年人轉變觀念,拋棄心理上對子女的依賴感。
子女對父母的關心,是對老人最好的精神慰藉。有些“空巢老人”物質上的富裕易達,但精神上的關懷往往成為奢求。子女對父母的關心,不該僅滿足於讓他們吃好住好,更需要常回家看看,儘量多陪伴左右,給予精神上的關愛。多想想如何慰藉老年人的情感,也許比多滿足老年人的物質生活更具實際意義。
“空巢老人”不僅是家庭問題,更是一大社會問題,需要政府乃至全社會舉力面對。目前,我國養老保障體系尚不完善,全國老齡辦副主任閻青春接受採訪曾坦言,目前全國6400多個城市街道中,大約有三分之一沒有專門的老年服務設施和場所;全國農村近41000個鄉鎮中,有20%左右沒有敬老院和養老服務機構,近613000多個村委會,養老服務設施覆蓋程度可能不到30%。“空巢老人”迫切需要醫療養生、家政服務、心理諮詢等機構的專業照護,文化娛樂、老年大學、志願者等的精神慰藉……龐雜的系統工程,需要政府切實行使其強大的協調處理能力。
“空巢老人”需要的不僅僅是春節這幾天送來的祝福,只有當政府、社會和家庭都能為“空巢老人”擰成一股繩兒,在生活保障、日常照料服務和精神慰藉等方面勁兒往一處使,老人們也許就能早日擺脫“出門一把鎖,進門一盞燈”的淒寥,早日進入一種健康、快樂、幸福、美好的生活狀態。(台灣網網友:喬雨田)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