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走出去要念好“三字經”

時間:2013-04-02 13:45   來源:台灣網

  日前,習近平主席在坦尚尼亞訪問時談到,中國電視劇《媳婦的美好時代》在非洲熱播。這一現象可作為中國文化如何走出去的一個注解。由此,國內引發一場中國文化如何走出去的討論熱潮。筆者認為,中國文化走出去要念好“三字經”:一是“想”,二是“願”,三是“敢”。

  王安石説,“志”、“力”、“物”是成功的三要素。中國文化首先要“想走出去”。有了“想”這個志向,就有動力,就會努力,就要出力。如果不想走出去,勉強或者被逼著走出去,只有兩種結果:一是走得不好,二是只能回來。比如,中國漢族戲曲劇種之一的川劇,為啥只能流行于四川東中部、重慶及貴州、雲南部分地區,連上央視的機會都很少,更不用説國外了,最大的原因其實就是思想認識問題——你自己都不去想上央視的問題,莫非央視還用轎子來抬你?

  其次是要“願走出去”。有報道説,如果魯迅不婉言謝絕,1927年就有可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魯迅的“婉謝”中提到“為我,為中國”,是特定歷史時期的産物。而今,世界文化大融合、大發展,中國文化要在全世界“發聲”,要在“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中擁有話語權,不再需要“婉謝”,自己把自己拒之門外,而是需要自願地、自覺地、快樂地、積極主動地融入進去。

  再次是要“敢走出去”。“孔子”(學院)已經走遍全球,“宋祖英”已經走到維也納,“莫言”已經走到瑞典,就連中國的“媳婦”也已經走到非洲,中國文化還有什麼不敢走出去的呢?走出去,可能會出醜,可能會摔跟鬥,但只要走出去了,就可能獲得成功;如果不走出去,一定不可能成功。古話説,人不出門身不貴;有道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獨樂樂不如眾樂樂”,中國文化不能“蝸居”在國內“獨樂”,必須大膽地走向世界的旮旯角落。

  困難,困在家裏就很難;出路,走出去後就有路。坊間這兩句勵志語,同樣適合中國文化。中國要建設文化強國,世界文化的舞臺上必須要有“中國好聲音”。要不,“孰為汝多知乎”?誰知道中國文化還有“好聲音”,誰知道中國還能文化強國? (毛開雲)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編輯:扶海濤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