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導演接受採訪是不是為時過早

時間:2012-01-30 15:14   來源:台灣網 

  央視春晚已經落下帷幕,同往年一樣的是,今年的春晚依然是最大的關注和爭議。昨晚,哈文接受央視新聞頻道欄目《面對面》的採訪,對央視春晚來説,哈文的團隊是全新的,他們做春晚本身就是個創新。哈文也有一個對春晚不一樣的理解。而對於小品,其解讀為“多少人在做小品?小品沒有市場。”(2012年1月29日《北京晨報》)。

  不管怎麼説,對於今年央視春晚的批評多於表揚,這是不爭事實,當然,誰看誰知道,屁股指揮腦袋的有之,腦袋指揮言論的則更多,而我們從業者所應採取的態度就該是虛心接受批評,有則必之,無則加勉。在筆者看來,有關方面接受採訪也好、其他場合也罷,所聽的都是解釋、辯解,其實正如哈文導演自己所言:“等到過些日子重播了,靜下來看的時候,好和壞,那個時候的評價才是最準的。”同樣的道理,在這個時候,哈導演接受採訪是不是也有點為時過早了,何不也等一等讓觀眾靜下來再接受採訪也不遲。

  而對於“小品沒有市場”的説法,愚以為這樣的言論更失水準,何以小品就沒有了市場?

  哈文的解釋是,語言類節目的衰落,是小品缺乏市場的推動,“我覺得留不留下印象,現在説還為時過早,留沒留下印象,還需要時間打磨。但是語言類節目,只有春節聯歡晚會上才有,不像歌手,除了晚會還有。多少人在做小品?小品沒有市場,語言類節目創作本身就有瓶頸。像在小品鼎盛時期,王朔、馮小剛(微博)都是在做小品的,但是現在他們可能都在做電影。現在小品已經沒有一個強有力的市場機制去推動它(發展),所以到了春晚這種特殊節點,其實本身就很難。”

  此言差矣,好象小品的推動是王朔、馮小剛等功勞,筆者從沒有看過上述二人在小品界有什麼特殊貢獻,公眾所知道的也就是小品王趙本山同志的大力推動,導致小品成為群眾喜聞樂見的節目,是不是有人看小品紅火全國,趙同志揚名海內外,還賺個盆滿缽滿,也想在其中分杯羹呢?這不得而知了。然,至於“小品沒有市場”一説,則更不能讓人接受,不知道央視有沒有搞過民調,在觀看春晚的上億國人中,有多少是在等待趙本山的出現?而又有多少人是失望而去的呢?

  還有什麼“語言類節目,只有春節聯歡晚會上才有”,這個話可能更不值得駁斥,本山快樂營在黑龍江電視臺好象從沒有停播過,且每個省電視臺都有自己特色的語言類節目,誰敢否定?

  當然,趙本山同志是不是因為身體原因沒有參加央視春晚,這個不重要,重要的是趙同志不來演出,央視春晚沒有了精品,並導致央視春晚引來更多的批評,或許這才是關於“小品已沒有市場”的最好詮注。

  另外,本山同志參演的湖南春晚的《買年貨》、遼寧春晚《相親2》、公安部春晚《狹路相逢》等,好評如潮,應該是對“小品已沒有市場”的有力回擊。

  記得《菜根譚》關於“清濁並包善惡相容”是這樣説的,“持身不可太皎潔,一切污辱垢穢要茹納得;與人不可太分明,一切善惡賢愚要包容得。”意思是,立身處世不可太自命清高。對於一切羞辱、委屈、臟污都要適應並能容忍得下;與人相處不可善惡分得太清,不管是好人、壞人、聰明人、愚笨的人都要習慣以至包容。其實我們對待自己的作品,對待批評又何嘗不是如此呢!(台灣網網友:黃國勝)

  (本文為網友來稿,不代表台灣網觀點)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