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諷刺,再好的角也出不來

時間:2013-02-27 13:58   來源:新京報

  一方面,上了春晚的郭德綱提升了事業格局,給更多的觀眾送去了笑聲,另一方面,離開了劇場的郭德綱也失去了如魚得水的“民間”,發揮得不溫不火,不功不過。

  郭德綱登上央視春晚和元宵節晚會,反響平平。有人牙尖嘴利,説“郭德綱要想多説幾年相聲,以後別上春晚了”。也有人措辭溫善,説“登上更大的舞臺,郭德綱變‘好’了”。不管從哪個角度吐槽,電視裏的郭德綱不像在劇場裏那樣好笑,這是共識。

  客觀而言,郭德綱在春晚的表現中規中矩:甩了幾個還算響亮的包袱,但沒能成為晚會的爆點。春晚結束之後,談論“找力宏”的人遠遠多過談論相聲的人。郭德綱變得“不好笑”,首先是受制于舞臺的特性。不管是早期在天橋茶館,還是後來在北展劇場,郭德綱是自由、狂狷、毒舌的,娛樂效果第一,哪怕語多“三俗”。工農兵學商,沒有他不敢調侃諷刺的。古往今來事,都可能被抓哏放進相聲。郭德綱本有天才的創作和表演能力,再給他以想諷刺誰諷刺誰的自由度,演出效果必然是爆棚的。興之所至,還可以開一些情色玩笑,上一些重口味橋段。

  但這僅限于劇場相聲,到電視節目錄製現場就全變了。尤其是到了春晚舞臺上,表演程式固化,言説尺度受限,相聲也有“綠色無公害”的義務,能有正能量最好。傳播半徑擴大,發揮空間縮小。郭德綱能諷刺的人群急劇萎縮,基本上只能拿自己和老搭檔于謙開涮了,而且不能太“三俗”。他的非湯武、薄周孔、蔑視權貴、鞭笞同行的“渾不吝”無從施展,基本上只能學學唐山話、吃吃速食麵了。兩場相聲看下來發現,在春晚和元宵晚會的規定情境下,剔除了生冷不忌的調侃、砸挂和倫理哏,郭德綱也並不比同行有更多辦法來取悅現場觀眾。

  當然,現場觀眾也有問題。郭德綱的價值在於他根植“民間”,一直堅持為草根説相聲。晚會現場的觀眾有多少“鋼絲”?真不知道。好的相聲演員和他們的衣食父母有很多共用資訊,一方在臺上嬉笑怒罵,一方在臺下“噫”聲不斷,彼此激發,把氣氛推向高潮。郭德綱在央視表演遇到的問題是:場子太冷,始終沒有把水燒開。

  今年春晚的標誌性事件是:趙本山向郭德綱“交班”。這不只是小品向相聲讓渡整臺晚會的壓軸位置,也是50後喜劇天王向70後搞笑聖手傳遞火炬。眾所週知,趙本山是因為健康原因和創作分歧而離開春晚舞臺的,郭德綱作為唯一聲望和成就接近本山的人頂了上來,被寄予莫大的期望。但事實證明,趙本山無法衝破的玻璃墻同樣圈繞著郭德綱。一方面,上了春晚的郭德綱提升了事業格局,給更多的觀眾送去了笑聲,另一方面,離開了劇場的郭德綱也失去了如魚得水的“民間”,發揮得不溫不火,不功不過。

  喜劇就是讓觀眾看到“低”于自己的事物,在優越感中爆笑。在紅彤彤的舞臺上,任勞任怨的于謙還在,但那個“洋洋自得”的郭德綱不見了。沒有諷刺的鋒芒,再好的角也出不來。(李星文 媒體人)

編輯:張潔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