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評:政治破題是兩岸劃過“深水區”的必備船槳

時間:2013-10-12 09:27   來源:台灣網

  2008年以來,海峽兩岸一邊如饑似渴、一邊又小心翼翼地推動著和平發展的進程,“先易後難”、“先經後政”的交往原則伴隨著雙方走過經貿與文化的大交流大發展,如今步入“深水區”,政治難題無解下的種種不便日漸突顯。於是,網路上出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聲音,一種呼籲兩岸儘快進行政治談判,另一種則強調現在還未到時機。近日,從兩岸官方的“習蕭會”到民間的“兩岸和平論壇”,都對此給出了一致的回答:解決政治分歧不能拔苗助長,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融冰總要有個過程,但雙方不談起來,問題不但無法解決,而且三尺之冰有可能會結得更厚、凍得更硬,所以不能再將這些問題“一代一代傳下去”了。

  5年多時間,兩岸在“九二共識”基礎上簽署了19項協議,實現了海空運直航、陸客赴臺、司法互助、經濟合作,和平紅利惠及中華兒女,也為穩定亞太區域帶來積極效應。與此同時,“經熱政冷”帶來的種種不便也時時困擾著兩岸中國人,比如共同打擊犯罪和司法互助事項,比如兩岸互設辦事機構的協商,再比如臺灣參與涉外活動等問題的處理,都伴隨著政治的因素,“經”與“政”始終無法截然分割,“只經不政”的做法明顯難以持續。只有開啟政治對話進程,才能為兩岸增加互信、強化安全環境進一步奠定厚實基礎,這一觀點逐漸成為了兩岸從高層到民間的共識。

  10月6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會見臺灣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榮譽董事長蕭萬長時指出,著眼長遠,兩岸長期存在的政治分歧問題終歸要逐步解決,總不能將這些問題一代一代傳下去。國臺辦主任張志軍在陪同會見後與臺灣兩岸事務主管部門負責人王郁琦進行了簡短寒暄,雙方同意建立直接聯繫並推動雙方主管部門負責人互訪,這無疑為兩岸今後的政治接觸邁出了極具重要意義的第一步。

  兩岸官方的“好戲”剛散場,緊接著,第一屆兩岸和平論壇11日在上海登場。這個以“民間政治對話”為特色的論壇,被港臺媒體評價為“一種預熱機制、一個政治對話試驗場”。臺灣方面的主辦單位21世紀基金會董事長高育仁表示,兩岸經貿、文化交流頻繁,互動成果豐碩,已到了必須面對政治問題的階段;協辦單位代表吳榮義表示,有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希望通過交流、探討,對兩岸關係未來的發展有所助益;臺灣淡江大學教授潘錫堂也認為,事實證明兩岸政治對話無可回避,現階段開展民間領域的政治對話,對兩岸關係穩定發展有百利而無一害。

  當然,兩岸政治難題的産生和發展有著複雜的歷史因素,解決起來不可能一談即成,必須水到渠成,遵循“積極探討、循序漸進、務實解決”的規律。正是基於此一認識,國務院臺辦主任張志軍在2013年初新上任時即提出,解決政治難題,先從兩岸民間開始對話是一條可行途徑。於是,“適時舉辦兩岸和平論壇”的倡議在2013年的金秋十月變成了現實。兩岸社會各界要如何為官方“將來進行政治商談逐步創造條件”?首屆和平論壇開始了尋找答案之旅,120多位來自兩岸各黨各派決策層的重要智囊,甚至包括了一些長期對兩岸交流抱持疑慮的民進黨人士,他們的加入無疑使這一平臺能夠集納更大範圍的多元意見,當然也勢必擦出更多火花。“紅、藍、綠”三方專家同場,論壇求取共識的過程自然會艱難得多,但結果卻也會因此彌顯珍貴。

  無論如何,“兩岸一家親”是個改變不了的事實。不管網路上的兩岸網友怎樣爭論,也不管坐在會場裏的兩岸學者們的主張有多大差異,大家都是一家人,心裏想的都是為了兩岸和平、共同發展,即使有分歧,甚至眾聲喧嘩,也不必大驚小怪。萬事開頭難,兩岸民間已經邁出了可貴的一步,“我們一方面要繼續按照先易後難、循序漸進的務實思路,穩步推動兩岸關係向前邁進;另一方面更需要本著與時俱進、攻堅克難的進取精神,努力在妨礙和制約兩岸關係取得更大發展的突出問題上取得突破”——兩岸中國人如此攜手,共同擔起推進兩岸和平發展事業的歷史責任,共同迎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到來,便是指日可待!(台灣網評論員 趙靜)

本文為台灣網獨家稿件,轉載請註明來源與作者。

編輯:趙靜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