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效應才是陳菊的基本思考

時間:2009-09-22 08:33   來源:台灣網

  高雄市政府決定,原訂在十月高雄電影節放映的熱比婭紀錄片改為提前在今明二日的“特別邀請場”放映。臺灣《聯合報》今天的社論指出,高雄市政府原本説,這是文化活動,市府管不著;但是,如今撤片,卻證實了市府可以管。其中區別,正在於此。倘若純是“文化”活動,當然不應有“紅線”;但是,倘若涉及高雄市政府的“政策”,即不能不考慮“紅線”的問題。

  社論説,陳菊領銜與民進黨七縣市長邀請達賴赴臺,謂其只是宗教活動,而無政治效應,這是自欺欺人;如今,高雄市政府要播熱比婭的紀錄片,若亦謂只是文化活動而無政治效應,當然也是自欺欺人。其實,在陳菊腦中,政治效應才是她的基本思考。

  “獨派”屢次操作達賴題材,無非皆在隱喻“兩獨合流”,以挑釁大陸;現在,陳菊又拉熱比婭入夥,更儼然有“三獨合流”的想像。這無論是出自陳菊的“政策”目標,或是緣於此事必然衍生的“政策”效應,陳菊皆須承擔其政治責任。

  陳菊及民進黨應當知道,民進黨若只是一個在野黨,則操作“臺獨”只是一種“革命理想”而已,或許即不必考慮“紅線”的問題;但是,民進黨若是一個執政黨,無論在哪執政,而欲借“政府政策”操作“臺獨”,即不能沒有“紅線”的思考。

  陳水扁任期後段,大玩“終統/謎航”及“入聯公投”等剃刀邊緣的“臺獨”題材;結果,美國公開指他“違反了美國的‘一個中國’政策”,並徑指陳水扁是“試圖讓臺灣走向獨立的人(即臺獨分子)”,更直指陳水扁違反了“臺灣人民的利益”。當時,陳水扁即辯稱“民主無紅線”,但他卻侵越了“國家政策”的“紅線”,最後弄得美國與他公然翻臉,兩岸關係極度惡化,而臺灣的選民也不願再被綁在陳水扁的“臺獨”戰車上。2008年政黨輪替,陳水扁在“政策”上操弄“臺獨”,是民進黨失敗的主因之一。而且,陳水扁的這類“臺獨”操作,非但未為“臺獨”爭取到任何更多的空間,反而使“臺獨”的空間嚴重回縮至已經不能立足的地步。“臺獨”只能是在野者的“革命理想”,而不可能成為主政者的“政府政策”,已是不言可喻。

  社論指出,現在的陳菊是小一號的陳水扁。她在操作達賴、熱比婭的題材時似有兩個優勢:一、臺灣南部畢竟是綠營基地;二、畢竟仍有馬英九的臺當局為她撐持兩岸關係,不似陳水扁當年以“總統”角色須面對全局。但是,陳菊的“臺獨”操作與許添財等人的挺扁動作,若使臺灣人民對民進黨內“阿扁分身”的無所不在深具疑懼,亦對民進黨的“去扁化獨”不抱期待,更對民進黨之能否“邁入沒有陳水扁的時代”陷於絕望,這才是民進黨應深思熟慮者。陳菊的達賴與熱比婭操作,恐怕連“短多長空”都談不上,臨場撤片已可見一斑。當蔡英文吁高雄人“要有骨氣”之時,卻為何不勸陳菊“要有理智”?

  社論最後説,倘若民進黨不主張“臺獨”,或許可辯稱達賴只是宗教事件,熱比婭只是文化事件而已;但民進黨迄今仍未將其“中國政策”辯論清楚,仍然扛著“臺獨”的神主牌,則陳菊當然必須向臺灣人民解釋清楚:這些操作的“政策動機”與“政策目標”是什麼?民進黨目前最大的困局是:“臺獨”已無出路,但民進黨卻已被“臺獨”挾持,而政治人物如陳菊、許添財等仍以操弄“疆獨”、“扁獨”來延續其個人的政治生命,卻未必能延續民進黨的生命。這正是當民進黨在連“臺獨”都撐持不住之際,卻還要如此熱中操作“藏獨”、“疆獨”及“扁獨”的私心所在。民進黨難道仍不該舉行“中國政策”大辯論?

編輯:趙靜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