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長廷軟肋是經濟 民眾和企業不敢押寶

時間:2008-02-14 09:14   來源:中國評論新聞網

 
  日前,謝長廷提出了經濟次要説,明顯露出了在經濟政策方面底氣不足的問題。今天,香港中評社發表社評説,經濟政策是謝長廷選舉中的政治軟肋。一直到今天,謝長廷在競選中都沒有提出令人印象深刻,或者是鼓舞人心的經濟政策來。

  針對對手馬英九一直主打經濟議題,謝長廷日前提主張,認為經濟發展次要,“最重要是政局安定”。謝長廷日前到臺南市造勢時説,臺灣最重要的是政局安定,永遠和平,在政治安定及安全後,再追求經濟發展及企業最大的競爭力。

  社評表示,謝長廷在政治與經濟方面排順序,排時間,顯得很勉強,邏輯是不通順的。其用意在兩個方面:一是表示政局重要而經濟不重要。二是暗示政治與經濟只能選取一個。這樣生硬地把政治與經濟的關係切割分裂,實為政治家罕見。既違背政治與經濟關係的規律,又不符合臺灣當前的現狀,更不符合臺灣民眾的意願。

  首先,政治與經濟是互為一體的,沒有經濟的穩定與發展,政局不可能安定。

  如學者認為,政治對經濟的影響只是局部短暫的表像,只能對經濟的發展起促進或阻礙作用,而不能改變經濟向前發展的必然趨勢。專制政體對經濟的發展只能起阻礙作用,這是由於專制統治者將個人私利淩駕於全社會整體利益之上,為維護其統治利益,就必須製造等級、禁錮思想、控制言行,在這種封閉、不公的社會環境下,人民失去了獨立性、創造性和積極性,也就使經濟的發展失去了動力。一系列違背客觀規律性的主觀隨意性必然導致社會經濟的混亂、倒退,當經濟崩潰之際也就是專制王朝改朝換代之時。

  謝長廷如果硬是要把經濟的重要性壓在政治利益之下,這是不是將個人私利淩駕於全社會整體利益之上?

  第二,當前臺灣最大的政治就是經濟,發展經濟是民心所向。

  可以説,民眾對執政黨最大的不滿,是過度操弄政治,過度玩弄意識形態,而不顧經濟發展,不顧民生。對馬英九的認同,更多是因為認定如果馬英九執政,在政治與經濟都能安定、都能發展。中國國民黨2008副參選人蕭萬長日前在雲林縣表示,第7屆“立委”選舉過後,不論是島外媒體或臺灣人民,都認為民生與經濟成為主流議題,超越意識型態的議題,而“拼經濟,顧民生”本來就是馬蕭競選的主軸,國民黨的政見,真正貼近民心與民生需求。 

  社評還指出,謝長廷如果繼續以意識形態為選舉主打牌,故意蔑視經濟,可能會遭遇選舉滑鐵盧。

  第三,在臺灣,政治信心與經濟信心是同起同落的,不可能對政局沒有信心而對經濟發展有大的信心。

  如遠見雜誌民意調查中心在2007年12月25日發佈臺灣民心指數調查,結果為悲觀的32.4,創下歷年來新低。“政治信心指數”又包括“執政信任指數”和“政治樂觀指數”,其中,對執政者民心幾乎都跌到歷史新低。在“經濟信心指數”當中,民眾對目前臺灣的經濟與個人財務狀況的信心都相當低落。遠見表示,整體而言,2007年整年政治信心指數跌幅達11.2點,經濟信心指數跌3.1點,反映民眾對政治信心度更加充滿不確定感。

  我們認為,在第7屆“立委”選舉中,民進黨慘敗的最大原因,是人民已經厭煩其只顧政治惡鬥,不顧經濟民生的執政路線。

  第四,發展臺灣經濟,必然要出臺有利兩岸關係發展的良性措施,必須在兩岸關係中扮演和諧角色,這是謝長廷的難堪之處。受制于陳水扁、深綠支援者的謝長廷,沒有能力在兩岸關係政策包括經濟政策上鬆綁。

  曾任臺灣美商美林證券公司總裁的馬淑靜著文指出:有專家鐵口直斷(其實是人人皆知的答案),如果兩岸經貿鬆綁,股市一定大幅上漲,臺灣的經濟繁榮也指日可待。然後大學生失業問題,內需不振,外資者對臺灣的投資環境沒有信心,經濟步入通貨膨脹又停滯不前等一系列的問題,都可以一一迎刃而解。但是臺灣的經濟發展要由執政當局來操盤,8年來民進黨政權忽視經濟。任何具突破性的,富建設性、前瞻性的建議和計劃都被僵硬的意識形態所箝制、否決。上上下下混日子,現在大家都在期待3月份“大選”之後可能發生的政黨輪替。謝長廷的兩岸經貿政策始終沒説清楚,因為他一提鬆綁就被深綠派斥責,陳水扁又一再聲明謝長廷和他走的是一條路線。謝宣稱若當選將“大赦”大陸臺商,准予他們資金回流建設臺灣,臺商聽了啼笑皆非,他們犯了什麼罪需要赦免?這説明瞭謝長廷和陳水扁的經濟政策差別不大。企業界和一般老百姓都受夠了,實在不敢再押寶在民進黨身上。

  馬淑靜指出的兩岸經貿鬆綁是臺灣經濟復蘇的最大最好政策,謝長廷不是不知道,而是做不到。

  所以,估計在最後的選舉衝刺時間,謝長廷會不顧一切在政治意識形態方面出牌,同時努力遮掩經濟政策的保守與被動。經濟政策竟然成為了謝長廷的政治軟肋。 (評論員 鍾維平)

編輯:李傑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