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正方:抹黑兩岸交流凸顯民進黨“軟肋”

時間:2011-02-17 09:52   來源:台灣網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經濟所所長石正方16日在華廣網刊文指出,兩岸關係是影響臺灣島內政局的重要因素,是民進黨終究要直面的嚴峻考驗;兩岸“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是不可逆的時代潮流,能否理性審視和客觀對待進而重構自己的兩岸關係理念,不僅關係到民進黨能否重新執政,更關係到民進黨的長遠發展。

  全文摘編如下:

  近日,臺灣島內輿論炒作“共諜案”及一些“獨派”政客與綠色媒體硬把臺商在大陸賺的錢“抹紅”成“中資”,把臺商返臺投資行為抹黑成“中資買臺灣”等,實際上都是劍指兩岸交流。

  抹黑兩岸交流,混淆民眾視聽,是綠營賺取選票的一貫策略。從陳水扁時期頑固堅持“臺獨”黨綱,拒絕接受“一個中國”原則,大搞“臺獨”分裂活動,積極推行“去中國化”,致使兩岸關係始終處於緊張與對抗狀態,到民進黨下野以來對於馬英九當局順應市場經濟潮流和臺灣民眾呼聲推行兩岸開放政策,處處予以杯葛阻撓,對於“三通”直航和ECFA協議等顯而易見利好臺灣經濟和民眾福祉的議題,也是窮盡攻擊抹黑之策極力反對造勢以挑動民粹,謀取政治資本。

  然而,面對過去兩年多來兩岸關係大發展的新局面,民進黨並非完全無動於衷。2008年5月國民黨重新執政後,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兩岸兩會恢復協商,在兩岸雙方共同努力下,兩岸關係取得了歷史性的突破,兩岸和平發展的大局面得以確立。隨著兩會協商諸多成果的具體落實,特別是直航“三通”的實現、大陸居民赴臺旅遊的啟動推動兩岸關係進入“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的歷史新時代,而ECFA協議的簽署生效和早期收穫清單的落實,不但實現了兩岸經貿交流向制度性一體化進程的歷史性轉折,而且為兩岸其他領域交流提供了典範,促進了兩岸社會融合和政治互信,也使得廣大臺灣民眾對兩岸交流的好處日益“有感”,擁護兩岸交流,擁護臺海和平成為臺灣社會主流民意。面對馬英九當局在兩岸關係方面的“佳績”和民意歸屬,民進黨倍感壓力,意識到一味“反中”、“反兩岸交流”不利於其爭取中間選民,因而蔡英文推動研議“十年政綱”,擬對臺灣未來十年面臨的兩岸、能源等重大議題提出看法,闡明民進黨對臺灣發展的願景,而重建“兩岸關係”論述是其中重要的部分。

  但事實上,民進黨如堅持否認“九二共識”,則無法突破其在兩岸關係方面的尷尬境地,也無法突破“逢中必反”、“逢馬必批”的怪圈而因循陳水扁時期的老路。儘管五市選舉前蔡英文曾表示若民進黨重新執政會延續“前朝”兩岸政策,五市選舉後民進黨內部包括蔡英文、陳菊、賴清德等人也都強調要理性處理兩岸關係,但目前我們能夠觀察到的是,民進黨還沒有理性對待兩岸交流的跡象,依然是極力抹黑“兩岸交流”的一貫手法,如類同誣兩岸“三通”為“木馬屠城”的“共諜案”炒作如是,極力抹黑“臺商”誣指兩岸交流亦如是。

  換個角度看,這一切實際上説明在2012台灣地區領導人“大選”的政論上,兩岸關係議題是民進黨的軟肋。

  目前2012台灣領導人選戰序幕業已拉開,民進黨無法像在五市選舉中那樣回避兩岸關係議題,而“臺獨”、“反中”的意識形態致使其面對兩岸交流的日新月異卻無法提出切合形勢的兩岸關係新論述。可以觀察到,民進黨無法回避兩岸議題,則蓄意將民眾焦點引向臺灣社會階層所得差距擴大而罪責執政當局,並刻意將這種貧富差距擴大與馬英九當局的兩岸開放政策掛鉤,誣指兩岸交流紅利只是被少數人分享、臺商“鮭魚返鄉”為“中資買臺灣”等,從而挑動民粹,試圖破壞兩岸已有的互信。

  其實,臺灣因産業結構轉型,社會發展所累積的各種社會矛盾,諸如社會分配M型結構、失業率上升、貧富差距拉大等等問題,早在陳水扁時代就已相當嚴重。而馬英九執政後又遭遇世界金融風暴,雖然有賴於其兩岸開放政策使臺灣經濟儘早復蘇,民眾信心得到提振,但兩岸關係具有複雜性,兩岸社會的長久隔閡和所積累的互信基礎尚不充分,為民進黨進行政治炒作提供了一定的空間。馬英九當局雖然在兩岸關係議題方面佔據優勢,但民進黨拋出的民生議題——社會階層所得分化問題,這一台灣社會經濟結構性矛盾長期積弱、經濟全球化和産經世代轉換及當局政策不利(包括陳水扁時期的遺留問題)等因素綜合作用而積重難返,難以短期內顯現治理成果的議題,還是極具挑戰性的。

  但無論如何,兩岸關係都是影響臺灣島內政局的重要因素,是民進黨終究要直面的嚴峻考驗;兩岸“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是不可逆的時代潮流,能否理性審視和客觀對待進而重構自己的兩岸關係理念,不僅關係到民進黨能否重新執政,更關係到民進黨的長遠發展。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編輯:高斯斯

相關新聞

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