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日前表示民進黨若重新執政,將會延續“前朝”政策。為此,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研究生任敬飛今日在華廣網刊文指出,從民進黨極端的“逢中必反”、“逢馬必嗆”、“重新執政後再公投廢止”ECFA到現如今的“延續‘前朝’政策”,兩岸和平發展的大勢已不可阻擋。而這,正是民進黨為生存而不得不艱難調適自身的深刻背景。
全文摘要如下:
臺灣的《蘋果日報》上個月刊登了對民進黨主席蔡英文的專訪,其中,蔡英文講到,體認政治取向是一回事,但穩定又是一回事,兩岸最重要的是穩定,民進黨若重新執政,將會延續前朝政策,不會“橫柴入灶”(臺語,意指蠻幹)。在當下這個“五都”選舉,也被稱為是2012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前哨戰的重要時刻,蔡英文的這一表態,毫無疑問是民進黨爭取中間選民選票的策略之舉。蔡英文所謂將延續國民黨“前朝”政策的表態,相比以往的民進黨“逢中必反”、“逢馬必嗆”的所作所為,仍然可以説是巨大的改變,其背後有著民進黨不得不然的深刻背景。
其實,在兩岸深入交往的今天,所謂的“前朝”政策絕非是國民黨或者馬英九個人的政治立場,更確切的講,它應該是建立在民意的基礎上的兩岸良性互動的成果。這種民意是身處於選舉社會中的民進黨和蔡英文都必須顧及的,説她是順從民意也好,爭取選票也罷,島內民眾的主流期望才是蔡英文此番表態的推動力量。
以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為例,最早在2008年的競選活動中,馬英九就將與大陸簽定互惠兩岸的經貿協定作為綱領之一,當選後,臺灣當局致力於推動兩岸綜合經濟合作協議(CECA),然而民進黨的強烈反對引起了島內又一次激烈的藍綠對抗,民進黨智庫更是將CECA稱作是“中國透過經濟統合促進政治統一的陽謀”。而在後來兩岸協商ECFA的過程中,民進黨一直抱持一種極端反對的態度,輸掉“雙英辯論”不甘心,到了今年六月曾號稱發動十萬人反“架構協議”大遊行。説來説去,民進黨的主要論點就是,不能“太向大陸傾斜”,不能促成一個“以大陸為中心的東亞政治經濟架構”云云。
其中,最為聳人聽聞的是,在發動“公投”受挫後,蔡英文接受綠媒專訪時表示“重新執政後再公投廢止”,但是在ECFA的早期收穫清單公佈以後,尤其是面對惠及南部農漁業民眾的十八項條款,民進黨也沒了底氣,口口聲聲説協議措施“不配套”,但是什麼叫“不配套”以及如何配套迄今也未給出説法。隨著協議內容逐漸被人了解,臺灣百分之七十多的企業,及全盤金融業都對框架協議抱有相當的期望,甚至部分綠營地方縣市長都公開“附條件贊成”協議,到了協議通過後的“五都”選戰時,發覺ECFA議題愈加對民進黨不利的蔡英文輕描淡寫地以一句“與其每天向執政者狗咬火車,不如好好打選戰”帶過,反ECFA的聲勢早已全無。
實際上,民進黨不可能不知道兩岸關係的穩定良性發展對於臺灣有多麼重要,尤其是在世界經濟都不太景氣的這幾年,光是通過2009年的旅遊業,大陸游客就為臺灣帶去了將近13億美元的直接收入,毋庸説大陸民眾赴臺旅遊為臺灣旅遊業創造出的3萬多個直接就業機會,以及航空、交通、餐飲業及零售業的7萬個間接就業機會。與過去兩岸交流不同,這些就業崗位與收入都是實實在在的民眾利益,民進黨再以意識形態上的“反中”、“反馬”為説辭,已毫無説服力,到最後,要想“有所作為”只能順從這股期待兩岸和平發展的主流民意。
因此,説“延續‘前朝’政策”,貌似“被動語態”,即便是作為選舉語言,蔡英文也説出了或許是民進黨自己也不願意説的話,那就是兩岸和平發展的大勢已不可阻擋。從民進黨極端的“逢中必反”、“逢馬必嗆”、“重新執政後再公投廢止”ECFA到現如今的“延續‘前朝’政策”,反映出的是兩岸近年來的交流互動産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越來越多的臺灣民眾在重新認識大陸。這個大陸是一個經濟愈加繁榮、社會愈加多元、對臺灣愈加重要的大陸。而這,正是民進黨為生存而不得不艱難調適自身的深刻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