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臺灣坊間為歷史教科書應使用“日治”或“日據”字眼而引發爭議。香港《大公報》今日發表評論指出,日本殖民統治臺灣長達半個世紀,當然應稱“日據”。至於“日本統治臺灣”的簡稱“日治”,完全正當化和美化了日本的侵略本質,這與日本歷史教科書使用“進出中國”而非“侵略中國”,篡改歷史有何不同?
評論摘編如下:
最近臺灣坊間為歷史教科書應使用“日治”或“日據”字眼而引發爭議。這樣的紛爭讓人莫名其妙。日本殖民統治臺灣長達半個世紀,當然應稱“日據”。至於“日本統治臺灣”的簡稱“日治”,完全正當化和美化了日本的侵略本質,這與日本歷史教科書使用“進出中國”而非“侵略中國”,篡改歷史有何不同?使用“日治”或“日據”,這應是一個沒有爭議的問題。但島內卻為此爭吵不休,而且有關部門模棱兩可的反應更增加了民間的困惑和疑問。
1894年日本挑起中日甲午戰爭,其後中國戰敗,清廷向日本求和。1895年日方提出了苛刻的議和條款,清政府被迫與日方簽署了《馬關條約》,把臺灣割讓給日本。但日本的“接收”過程並不順利,臺灣軍民發起了保衛戰,最後仍不敵裝備精良的日本軍隊。此後數十年間,島內大大小小的抗日運動此起彼伏,“噍吧哖事件”、“霧社事件”都是當時轟動兩岸的抗日武裝事件。前幾年在兩岸三地上演的臺灣電影《賽德克巴萊》就細訴了當年“霧社事件”中臺灣原住民英勇抗日的壯烈事跡。
日本侵略中國、強行佔據中國領土臺灣的歷史事實不容篡改和扭曲。臺灣歷史教科書早期也使用“日據”,但後來“臺獨”勢力把“獨爪”伸向培養價值觀和人生觀的學校和教材後,才改用立場中性的“日治”。1997年李登輝為了把臺灣與中國作區隔,推出《認識臺灣》課綱,直接把“我國”改成“中國”,把“李白是我國詩人”則變成“李白是中國詩人”,一字之差,就把李白劃歸為“外國人”了。臺灣知名作家李敖的兒子李戡曾撰書揭露和批評臺灣教科書的“臺獨”史觀。
“臺獨”教材從李登輝時代一直延續至陳水扁時期,即使馬英九上臺,情況也沒有明顯的改變,以至最近島內有出版社編寫的高中歷史課本使用“日據”而被禁止出版。這根本就是顛倒黑白。使用“日治”已是大錯特錯,禁止使用“日據”更是荒謬絕倫。臺當局本應以正視聽,但馬英九卻説,他從小到大都用“日據”,但不反對有人用“日治”。這是“和稀泥”的説法,只會混淆臺灣青少年對正確史觀的正確認識。
日本政府一直否認侵略歷史,頑固地認為日本發動戰爭是“為了自衛和解放亞洲”,南京大屠殺和慰安婦都是“捏造的”。作為曾遭受日本軍國主義鐵蹄蹂躪的大陸和臺灣都應義正辭嚴地譴責日本政府不知反省的無恥行徑。臺灣方面以“言論自由”為借,對“日治”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那就是為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的“侵略定義未定論”作注腳了。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