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維新基金會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協辦的“兩岸關係的發展與創新研討會”昨日在香港圓滿落幕。此次研討會謝長廷的發言表態以及達成的三項共識收到外界關注。香港中評社今日發表社評文章指出,三項共識具有指標性意義,同時謝長廷的表態,為未來的兩岸關係描繪出一個新樣貌。
社評摘編如下:
臺灣維新基金會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協辦的“兩岸關係的發展與創新研討會”昨日在香港圓滿落幕。謝長廷向大陸學者強調,“我們沒有相同的過去,但是我們應該有共同未來的命運可以創造。”這是屬抽象的表述,但謝一改對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態度的談話,更是這場研討會最實質、最具標誌性的地方。
謝長廷過去這兩天在研討會上用字遣詞莫不精心推敲,他在閉幕談話以大陸領導人習近平今年4月在博鰲亞洲論壇年會開幕式呼籲亞洲和世界各國牢固樹立“命運共同體意識”破題,再來談“創造共同記憶變成命運共同體”,堪稱經典。這段話是習近平面向國際的致詞,謝的援引用意在回避返臺後因“一中框架”被戴紅帽的風險,創造詮釋空間。由此可見其心思細密之處。
總的説,這兩天研討議程雖時而蹦出火花,卻無礙交流氣氛,尤其是會議的三項共識更有下列幾項重要的指標性意義。
第一,共識的第一點提到,雙方都認同“兩岸共源同文,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得到兩岸主流民意的支援。”此一論述在民進黨內仍有高度分歧,至少“獨派”不會認同。這次與會的9位跨派系綠委與親綠學者共同背書,代表民進黨內的主流民意,這將對有意問鼎2016台灣地區領導人選舉的民進黨主席蘇貞昌與前主席蔡英文莫大壓力。
第二,共識的第二點提到“兩岸交流應讓廣大人民受益,任何協議應平等協商、互惠互利,符合人民需求,特別要重視基層民眾的利益與合理關切,以利於維持兩岸關係長期穩定發展。”這也與民進黨中央過去幾乎將所有兩岸協議“妖魔化”的態度大相徑庭。謝長廷以及與會綠營菁英錶達不是“逢兩岸協議必反”,後續將對藍綠角力中的兩岸服貿協議産生變化。
第三,共識的第三點提到“迄今兩岸兩會已簽訂19項協議。目前兩岸協商已進入深水區,彼此差異並未解決。兩岸應面對歷史、正視現實、尊重民意與增進人民福祉,推進政策創新,促進兩岸共同繁榮發展。”上述這段話看起來是謝長廷方面立場的宣示,也就是他行前一再強調的要來“突顯差異”;但雙方同意把“促進兩岸共同繁榮發展”納入共識,對於首次共同發表共識性文字的紅綠雙方可謂難能可貴的。
尤其謝長廷在閉幕式上談到兩岸服貿協議,感性地提到“這次座談最大的收穫是聽到服貿協議的談判過程,雙方共進行60場工作會議,大陸對臺灣讓利比WTO更優惠30%,這些過程我們都不知,本來應該要放鞭炮才對;但為何臺灣反彈那麼大,可能是資訊不足、利益被誰拿走或故意誤導,問題出在交流偏聽偏頗,這樣的結果對談判人員會很挫折。”謝的説法反應出,他在聽取大陸方面充分説明後,對服貿易議態度已從反對轉為支援。
其實,謝長廷對服貿協議態度的轉變並不讓人意外。民進黨曾執政8年,遊錫堃、蘇貞昌、謝長廷都曾任“行政院長”,蔡英文也擔任過“行政副院長”,臺灣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就是在陳水扁任內完成,綠菁英豈會不懂開放市場對臺灣的重要性,尤其是急著招商引資的綠營縣市長。綠營逢中必反的關鍵在於,大陸溝通的對像是國民黨當局。謝的説法意指,如果紅綠有平臺,啟動溝通,民進黨不見得會再逢兩岸協議必反。
簡單的説,藍綠是競逐政權的對手,在重大的兩岸政策上,藍綠要溝通很難,即使有理對方也不會買帳,但透過大陸溝通,只要政策或協議確實對民眾有利,即可能像謝長廷一般理性地理解。
謝長廷的表態,為未來的兩岸關係描繪出一個新樣貌。未來“藍綠最近的距離會不會是經過大陸”?
謝長廷結束廣東深圳參訪,7月2日就要返臺,現在所有人都在看蘇貞昌領導的民進黨中央、蔡英文以及綠實力派精英如何回應?雜音多是鐵定的,但素有“智多星”之稱的謝不可能做沒把握的事。他此行至少做到了,直接與共産黨對話,這是民進黨天王裏的第一人。民進黨長期被質疑缺乏處理兩岸議題能力,謝做到了,蘇蔡如果一棒子打下去,打傷了謝,也打斷了紅綠交流之路,他們不會這麼莽撞。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