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中國時報》26日發表社論,期待臺灣“朝野”一條心,共同面對社會新挑戰。社論摘錄如下:
臺灣的2012年以一連串充滿熱烈激情的選舉活動展開;“大選”結束後又很快地進入了春節長假,或許要等假期過後,整個社會才會調整好集體的心情與情緒,真正開始面對這全新的一年。
這次“總統大選”最後主軸集中于對“九二共識”的探討,選舉結果顯示臺灣的主流民意期待的是在穩定和平的兩岸關係下,經濟民生可以持續發展。當然,會影響臺灣未來的重大議題不只是經濟,而經濟也不只到受到兩岸關係變化的影響。“大選”中,有關臺灣社會本身未來會出現的趨勢並未受到太大的關注,如今選舉已告一段落,也該是大家“面對現實”的時候了。
第一個令人關切的是臺灣人口結構的問題。根據“衛生署”資料顯示,2012年,臺灣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10.8%,總計超過251萬人,且正在快速增加中。“經建會”推估,5年後的2017年,高齡人口將超過14%,達到所謂的“高齡社會”(aged society);2025年,比例將超過20%,臺灣成為“高齡社會”(super aged society),屆時,每5個人中就有一位是高齡者。1961年,臺灣人口結構呈現的是金字塔結構,意即,幼年人口眾多,是金字塔底部,中老年人口較少,位在金字塔上端;然而,由於生育率的降低,預估臺灣人口金字塔將於2031年完全翻轉,也就是將以老年人口為主。2010年時,臺灣每6.8個青壯人扶養一個老人,到了2020年,比例降為每4.4個青壯人口扶養一個老人,2030年,則是每2.7個青壯人扶養一個老人。
人口結構的變化將會對社會、經濟産生重大影響。根據“經建會”的推估,2015年之前,臺灣的“人口紅利”在上升階段,2015年達到高峰,臺灣工作人口占總人口數,2011年時為74.1%,2015年為74.4%,這是最高點。2015年,臺灣人口紅利開始下降,2027年,人口紅利消失。
當一個地區人口組成中,需要被撫養的14歲以下少年與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15歲至64歲勞動人口比例小于50%時,稱之為“人口紅利”;反之,如果比例超過60%則稱之為“人口負債”,因為工作人口占總人口比例開始下降,繳稅的人減少,經濟開始進入低速度成長時期,各种經濟指標出現下滑,例如房地産業甚至有所謂的“傷心公式”,即:“老齡化加快+出生率降低=房地産市場購買力下降”;而因為高齡人口的增加,醫療、長期照護等支出提升,也將成為社會共同的負擔。
臺灣另一個必須嚴肅面對的問題是貧富差距日益擴大,許多國家或地區都正在面臨這個考驗。馬英九連任後,“縮小貧富差距”是各界殷切盼當局施政的重要項目。儘管過去4年,馬當局努力將“所得五分位差”勉力維持在6.19倍,較之近十年來最高的2001年6.39倍低,但仍比韓國和大部分的歐盟國家高,也跟日本的6.22倍相差不多;更重要的是,人民普遍的感受是所得差距在擴大中,民進黨英嘉配提出“邁向公義社會”政見能讓那麼多人“心有慼慼”,不是沒有道理的。
許多産業及企業所面對的問題,可能因選舉和春節暫時被擱置,然而,年後現實終將一一撲來,未來會出現何等局面,存在著不少變數,難道各行各業、受薪者、企業主只能“剉咧等”?臺灣人民將會強烈要求已連任的馬當局要趕快拿出有效對策,許多問題已不能再等了。
[責任編輯:趙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