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民進黨用數萬小豬打起“凱旋門”,不斷以“三隻小豬”締造旋風。臺灣《中國時報》10日發表社論指出,“執政者”必須要端出牛肉,如果連牛肉都沒有,卻還跟他們分析半天刀法如何、要怎麼烹調,這不是枉然嗎?蔡英文説要許臺灣民眾一個更好的未來,這些都有賴於經濟實力提升才辦得到。臺灣的未來若依靠“撲滿式”的小格局思維,就實在太不切實際了。
社論摘編如下:
民進黨臺灣地區領導人候選人蔡英文與蘇嘉全位於新北市板橋區的競選總部,門口用數萬小豬搭起了一座“凱旋門”,説是要見證臺灣民主的力量。在距離投票日不到一個禮拜的倒數關鍵時刻,民進黨正不斷以“三隻小豬”締造的旋風,企圖為“英嘉配”加分。然而憑藉童稚的寓言去捕捉選民的感性並不難,但當進一步追問這個寓言背後,所代表是什麼政策走向,就什麼都問不到了。
兩岸政策、經濟理念一直無法讓人放心的“英嘉配”,以追求公義臺灣為號召,強調“英嘉配”是以小百老姓的利益為依歸。綠營更不斷敘述“三隻小豬”背後,有著多少動人的故事。簡單的説,“英嘉配”的訴求重點是“分配”,強調不論臺灣經濟大餅是不是變大了,公平分配才是最重要的。配合“三隻小豬”所營造的形象,“英嘉配”儼然成了“艱苦人”的代言人。
豪門蔡英文與豪宅蘇嘉全是否適合為社會裏資源較為不足的這群人發聲?確實耐人尋味,如果深入理解一下“宇昌案”的來龍去脈,或是重新回顧一下當初農舍違建所引發的爭議,或許就能體會,“三隻小豬”訴求所營造的氛圍,務虛的感性,其實遠遠多過務實的理性。
“三隻小豬”的選戰策略背後,是以一個假設做為前提:即社會有一群人,不論整個經濟的大餅增加多少,他們都難以分到一杯羹,所以他們並不在意餅有沒有做大,而是在意新上任的領導人能不能調整資源,分配給他們更多一點。臺灣社會有沒有這樣的一群人?肯定有,任何社會都有。
畢竟,愈是社會階層不易流動的艱苦人,愈會寄望于一個可以聞聲救苦、改變分配邏輯的權力者,因為他們比較難靠自己的努力改變或者提高生活。這正是“英嘉配”最喜歡敘述的“小豬故事”的主要族群。但是要給這群人妥善的照顧,主要的著力點在於建立周延、完善的社會福利制度,不是讓整個社會都停下來,等分配好了再上路。要有充裕的社會福利,單單靠“執政者”有“悲天憫人”的胸懷是不夠的,蔡英文自己不也曾明白表示,沒有“十八趴”之後,她就沒辦法捐錢做公益了?足見她也了解,要做好人好事,不只要有良心,也需要有能力。個人是如此,社會集體又何獨不然?
好聽的故事或許可以讓人感動,美好的願景或許可以靠華麗的辭藻堆砌,但更多人對未來領導人的政見恐怕還會有更務實的關切,不但想知道願景,也想知道方法,因為這群人的命運不完全是建立在“執政者關愛的眼神”上,與社會整體的經濟實力也大有關係。
沒有人會反對,“執政者”必須要端出牛肉,因為牛肉是大是小、肉質是好是壞,關係到他們生活的可能景況。如果連牛肉都沒有,卻還跟他們分析半天刀法如何、要怎麼烹調,這不是枉然嗎?望梅或可止渴,畫餅豈能充饑!更不要説,“英嘉配”對“方法論”其實也談得不多,他們主要的精力還是放在“對抗”。
蔡英文説要許臺灣民眾一個更好的未來:“上班族不必再擔心無薪假,父母不必再擔心孩子畢業後找不到工作”,這些都有賴於臺灣經濟實力的提升才辦得到。“英嘉配”可以用“三隻小豬”募款,臺灣的未來若依靠“撲滿式”的小格局思維,就實在太不切實際了。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