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蔡英文及其所屬的民進黨將攻擊矛頭對準“九二共識”産生的所謂民主程式問題。華廣網8日刊載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碩士生王猛的文章指出,“九二共識”本身就是兩岸尤其臺灣主流民意的産物。這種明顯忽略歷史、歪曲歷史的攻擊是徒勞的,這種攻擊本身就違背了島內的主流民意、違背了兩岸民眾與國際社會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期許。
文章摘編如下:
日前,蔡英文及其所屬的民進黨將攻擊矛頭對準“九二共識”産生的所謂民主程式問題,指稱“九二共識”沒有臺灣民意“背書”。蔡英文這樣做的目的,一方面是為了找到攻擊“九二共識”的“支撐點”,以民意為幌子來作為其不承認“九二共識”的擋箭牌;另一方面,民進黨也想借批判“九二共識”沒有經過“民主程式檢驗”來凸顯其“臺灣共識”的“優越性”。
然而,仔細分析一下近20年來兩岸關係的發展過程就可以知道,“九二共識”本身就是兩岸尤其臺灣主流民意的産物。
首先,“九二共識”産生並成為兩岸對話的基礎,是時代潮流和民意驅動的結果。自1987年臺灣當局開放民眾赴大陸探親以來,兩岸隔絕狀態被打破,兩岸經貿、文化、教育等領域的交流合作活動越來越密切。但在當時兩岸隔絕對峙40多年的情況下,兩岸之間既沒有一個共同的權威組織來處理兩岸事務性交流所衍生的問題,彼此也沒有管理兩岸交流合作的制度與規範,甚至沒有處理突發性、衍生性問題的專業協商機構。為了因應兩岸民間交流合作的需求,兩岸相繼成立了處理雙方關係的官方機構和官方授權機構,包括臺灣的大陸事務主管部門、海基會和大陸的國臺辦、海協會等,使雙方的協商會談有了機構依託。當時兩岸尚未結束政治對立,兩岸如何在“一個中國”原則基礎上尋找共同的對話基礎成為雙方面臨的共同問題,由於民間的、事務性的問題具有急迫性,兩岸遂採取擱置爭議的方法處理對話基礎問題,並最終達成了各自口頭表述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擱置了對“一個中國”涵義的分歧。有了“九二共識”這一對話基礎,兩岸海協會與海基會之間的制度性協商隨即開啟,兩岸關係明顯和緩且各領域交流合作快速升溫。由此可見,“九二共識”就是為處理兩岸民間性、事務性問題而達成的共識,它的誕生就是兩岸順乎兩岸民眾求發展、謀合作主流民意的結果,而且得到兩岸民眾甚至國際社會的一致好評,這樣的共識怎麼會因為沒有經過所謂“民主程式”檢驗而違背民意?
其次,“九二共識”成為當下兩岸協商合作基礎,是在兩岸民眾尤其臺灣民眾“求和平、求安定、求發展”主流民意的推動下實現的。隨著李登輝主政後期不斷製造“分裂”言行,破壞兩岸關係發展基礎,兩岸制度性協商被迫停止。到了民進黨陳水扁主政時,不僅在“九二共識”、“一個中國”原則問題上採取否認、拒絕的態度,而且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各個領域大搞“去中國化”運動,變本加厲地推行“臺獨”活動。陳水扁當局“正名”、“制憲”、“終統”等一系列“臺獨”冒進行為妄圖以挑釁大陸而在島內謀取政治利益,不僅造成兩岸關係長期的緊張對峙,而且在島內造成政黨惡鬥、朝野對立、族群撕裂、經濟停滯乃至社會失序的局面,最終使民進黨因為大失民心而在2008年遭到慘敗。國民黨上臺後,順應島內民眾“求和平、求安定、求發展”的民意訴求,在兩岸關係上採取一系列撥亂反正的措施,接受“九二共識”並在此基礎上與大陸共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3年多來,兩岸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達成15項協議並相繼實現全面三通、簽署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以及大陸游客赴臺個人遊等,大大便利了兩岸民間的交流合作,兩岸和平發展的“紅利”也惠及島內多數民眾。經過十多年的緊張對抗,兩岸關係再次在“九二共識”基礎上實現和平穩定發展,這本身就是兩岸尤其臺灣民眾期盼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發展的主流民意的體現,而兩岸關係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取得的一系列成果又進一步鞏固了這種民意,為未來兩岸關係的發展不斷注入了新的動力。
民進黨想要收割兩岸在“九二共識”基礎上取得的成果,但限于其“臺獨”意識形態又不能承認“九二共識”,於是便採取各種方式來攻擊、抹黑“九二共識”。蔡英文在試探多日後終於把攻擊矛頭定位在所謂“民主程式”和民意上,但這種明顯忽略歷史、歪曲歷史的攻擊是徒勞的,因為這種攻擊本身就已經違背了島內的主流民意、違背了兩岸民眾與國際社會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期許。(王猛 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碩士生)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