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   文化社會

探秘霧社:在歷史歲月中穿行

2014年12月18日 07:47:00  來源:人民日報
字號:    

  雲霧繚繞的山巒,潺潺不息的溪流,一夜殷紅的楓樹。2011年臺灣導演魏德聖拍攝的抗日史詩片《賽德克巴萊》,讓霧社這個美麗的名字走入人們的視線,也讓我們認識了智勇雙全的臺灣少數民族抗日英雄莫那魯道。

  霧社在哪?霧社在臺灣島的中心位置,如今是南投縣仁愛鄉鄉政府所在地。霧社是一處山嶺,海拔1148米,前後是深峻的溪谷,遠近是起伏的山巒。這裡氣候濕潤,山中常起雲霧,故有霧社之名。這裡也是臺灣少數民族賽德克人等的世居之地。

  從南投縣的埔裏小鎮,沿著14號省道順山勢而上,一路上茂林修竹,山花爛漫。忽然山路陡然而收,危岩對峙,峽谷深邃,原來是到了有霧社門戶之稱的“人止關”。“人止關”海拔800米左右,從前這裡設有一道隘口,是所謂的漢人和少數民族的分界,所謂“人止”,其實也是“漢人止步”的意思。過了“人止關”之後,山路陡急直上,幾個折衝之後,霧社就到了眼前。

  馬路穿鎮而過,屋舍高低錯落。與其他名勝之地相比,霧社少了市聲喧囂,多了寧靜安穩。

  到霧社的第一站當然是去憑吊始建於1953年的霧社事件紀念公園,它就在馬路的一側,依山而建。入口處是一座白色三門石牌坊,名為“褒義坊”,額書“碧血英風”,乃陳誠題寫。坊柱刻對聯兩副,其一為:抗暴殲仇九百人壯烈捐生長埋碧血;褒忠愍難億萬世英靈如在永勵黃魂。其二為:百戰忠魂,韆鞦恨事;一朝義憤,萬古馨香。入得園來,四圍靜謐,綠蔭蔽日,格外肅穆。甬道正中,矗立著英武的莫那魯道塑像。拾級而上,是“霧社山胞抗日起義紀念碑”。紀念碑後面,是一墳塋,那就是莫那魯道的埋骨之處。紀念公園四週還有霧社少數民族同胞抗日群像。

  為了反抗日本殖民者的奴役,1930年10月27日,霧社地區的馬赫坡社頭人莫那魯道聯合了其他幾個社的少數民族同胞發動起義,他們襲擊日本警察所,奪取槍械彈藥,殺死日本人134名。之後更在日軍反撲時展開遊擊戰,予敵重擊。但在侵略者大炮、毒氣彈等強攻下,起義民眾大多犧牲。莫那魯道英勇不屈,在山洞飲彈自盡,1934年其遺骸在山洞中被發現,下半身是人骨,上半身是木乃伊。日軍卻曝曬其屍骨,後又將其遺骸運到臺北帝國大學也就是今天的臺灣大學當作研究標本。臺灣光復後,臺大教授周顏義不忍一代英雄被當成標本,去函當時的南投縣長劉裕猷,才讓莫那魯道的遺骨在1973年歸葬故鄉霧社。2001年,臺灣“中央銀行”在20元面值的新台幣硬幣上鑄莫那魯道肖像以資紀念。

  憑吊完紀念公園,如果還想繼續在歷史中穿行,可以造訪當年霧社事件發難地——霧社公學校遺址,及廬山溫泉後山的馬赫坡古戰場遺址。如果還想探訪當年的霧社起義部落後人,你可以到清流部落,不過這要花一點時間。霧社起義之後,日本殖民者將僅存的賽德克人整體遷移到了三面環水的川中島,嚴加監管。清流部落住居在北港溪和眉原溪合抱的臺地上,環境清幽,現有人口500余人,居民以務農為主,不過年輕人大多下山去找工作了。部落的最上方蓋有“余生紀念館”,陳列霧社事件相關文物資料,社區每年都會舉辦霧社事件追思紀念活動。

  霧社因為抗日的英勇事跡聞名,其實它的自然風光也十分優美。在霧社小鎮徜徉,不時有湖光水色穿透林隙,吸引著人們的眼光。原來,霧社旁邊就是知名的碧湖,它集濁水溪上游的高山流水而成,湖面寬闊如鏡,湖畔林木蒼鬱,交織成一幅水碧山青的美景。碧湖從早到晚,風景殊異,時而波光雲影,時而煙霞縹緲,晚上在湖畔的青草露營,可觀滿天星語,聆天籟蟲鳴。

  霧社位處要衝、形勢卓絕,是出入奧萬大、廬山、清境、合歡山等風景區,及橫越臺灣中央山脈的交通要道。霧社東南的奧萬大風景區是島內最著名的紅葉風景區,現已規劃為森林遊樂區。每屆秋冬時節,萬山紅遍,層林盡染,殷紅的楓葉如秋詩篇篇,引人心醉。(記者 吳亞明)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