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前鎮區“中油”儲運所28日輸送精煉樹脂液到依靠在高雄港的一艘化學輪時,外漏精製樹脂液,晚間味道飄散,附近區民眾聞到類似濃烈油漆味後頭暈、嘔吐,逾千人紛紛到醫院求醫。這是繼上月初高雄前鎮區發生氣爆事件後,高雄地區又一重大工業事故。香港《大公報》今日發表評論説,雖説沒有造成人命傷亡,但令逾千居民的身體健康受損,非同小可。高雄市接二連三的工業事故突顯了這座工業城市存在諸多工業安全隱憂。
評論指出,早期的高雄因擁有優良的天然海港,漁業鼎盛。上世紀60、70年代,臺灣開啟十大建設後,高雄也逐漸轉型,成為南臺灣舉足輕重的工業重鎮。高雄知名的工業企業包括:“中國石油公司”、臺灣機械公司、“中國鋼鐵公司”、“中國造船公司”、大林火力發電廠等。知名大企業進駐高雄,帶動當地中下游石化産業蓬勃發展,也使高雄成為工商大都會。不過,工業企業林立,各種污染及工業安全問題也隨之而來,為高雄埋下了一顆顆定時炸彈。
評論認為,高雄氣爆事故的原因之一固然是因為發生丙烯外泄的管道長年缺乏維護以及因穿越地下水道而導致腐蝕生銹、出現破洞,但另一個主要原因是救援工作出現嚴重疏忽,而失去避免慘劇發生的“黃金機會”。在當晚事發現場住戶報警到發生連環爆炸的3個多小時裏,高雄市區不同路段都有人報案發現不明氣體,9點多也有人發現水溝冒出白色泡沫,後來水渠蓋還被炸飛。對於越來越嚴重的情況,高雄市政府卻沒有人對這些資訊進行綜合整理及研判,當然更沒有及時劃出封鎖線和疏散民眾了,因而錯失寶貴的應變時間,也使多名在現場協助救援的熱心民眾枉送性命。而高雄市長陳菊“不準回埋管道”的命令,勢必增加馬路上運輸石化氣體的槽車數量,倘若槽車發生交通事故,後果不堪設想。臺媒批評陳菊在盛怒之下作出的決定,既不理性,又不專業。此外,在上周的泄漏精製樹脂液事故中,“中油”本應在事故發生1小時內通報相關單位,但卻遲了1個多小時才上報,使相關單位未能及時通知附近居民疏散,造成逾千人不適。
評論指出,高雄發展工業已超過半個世紀,但當地對工業事故的應對卻如“新手”,讓人詫異。高雄市應借早前的氣爆事故,徹底整頓市內的工業安全漏洞,提高應對工業事故的技能。在高雄執政了8年的市長陳菊責無旁貸。但她近日“這一爆難道是我政治生涯的結束?”的心底話暴露了其在氣爆事件中擔憂的只是自己的政治前途,這讓多年來支援陳菊的高雄民眾情何以堪?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