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中央日報》網路報今天發表社評指出,正當臺灣當局宣稱整體就業環境已有改善之際,大學以上失業率卻逆勢走高,成為所有學歷層中最高的一群,今年的應屆畢業生更是每兩個半人就有一人失業,不僅顯示大學以上失業率日益惡化,也反映臺灣的年輕人越來越沒有前途。
根據“主計處”的統計,九月失業人數為四二.九萬人,較八月減少一.三萬人,失業率三.九九%,是七年來同月次低水準,一至九月平均就業人數也較去年增加一.九四%,是近三年來最高水準,“主計處”認為,這顯示勞動市場持續穩定成長,而且動能不錯。
社評説,如此解讀是否事實,姑且不論。值得注意的是,大學以上失業人數比八月再增加一千人,為十一萬六千人,等於每四個失業人口就有一個大學以上的高學歷,而且今年前三季島大學以上的平均失業率四.四五%,首次出現大學以上學歷失業率高於高職學歷。
事實上,這樣的現象並非突然發生,根據“主計處”的統計,二OO三年以來,島內失業率持續下滑,包括小學以下、初中、高中職至專科等教程度者的失業率都回降,唯獨大學以上程度者失業率逆勢上揚。近兩年來,非但十五至二十四歲青少年的失業率是二十五到六十四歲成年失業率的三倍多,而且大學以上失業率一直就高於平均失業率!
社評分析指出,造成這種學歷越高,就業越難的原因,主要不外有三:首先,當然是近年大學快速擴充,十三年來,大學家數由六十所增加至一百六十二所,大學生人數暴增,遠遠超過市場的需求;其次,由於大學廣開方便之門,進大學的門坎越來越低,十二分就可以錄取,高等教育品質不進反退,許多大學生無法符合産業界的需求;再者,時下若干大學生,從小嬌生慣養,父母呵護備至,既吃不了苦,又放不下身段,不肯屈就基層工作,所以上焉者積極準備去外國留學,或繼續深造,或準備公職、證照的考試,下焉者則乾脆呆在家裏做“禦宅男”、“啃老族”,或是“延畢”,反正既不就業,也就沒有失業的危機。
耐人尋味的是,“主計處”的統計顯示,大學以上的失業人口,其中有七七%屬於“磨擦性失業”,原因包括初次尋職及對原有工作不滿兩類原因;二十三%則是屬於“結構性失業”和“迴圈性失業”。表面看來,由於不滿待遇、工作條件談不攏因而找不到工作或是離職的人,似乎佔大多數,但“主計處”也不得不承認,其實缺乏基本技能的結構性失業和經濟景氣有關的迴圈性失業,反而更為嚴重。因為磨擦性失業是工作態度以及自我認知的問題,在現實的壓力下,只要改變心態,這種自願性失業終究會緩和;可是結構性和迴圈性失業,牽涉到大環境,不是個人改變環境就能改變,也不是個人有意願,問題就能解決,必須當局介入,才能對症下藥,無論教育或是經濟問題,都是如此!
社評最後説,幾年來當局卻始終提不出有效對策,大學生“畢業即失業”的狀況一年比一年嚴重,“高度教育、低度就業”的現象也日益普遍,而陳水扁與謝長廷之流,卻一天到晚搞“入聯公投”;主管教育的杜正勝又只會強辯硬拗,對於大學生的就業遠不如對“去中國化”的重視!試想,如果不把這些政客換掉,臺灣的大學生哪還有前途?
[責任編輯:張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