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高校抓學生“口德”
1月底,臺灣教育界召開了“全臺大學校長會議”,一份由“國立大學校院協會”提交的關於在校園中開展“提倡口德運動”的提案引起熱烈討論。校長們認為,現在的社會變得越來越讓人看不下去了,包括政治人物在內人人口不擇言,粗話連篇,相互攻訐,罵來罵去,風氣很不好。要改變這股歪風,就要從學校抓起,教導學生如何“正確説話”,如何相互尊重。自此,臺灣高等院校的品德教育工程正式啟動。
臺灣實行“高壓”統治期間,教育政策是隨政治需要而定,課程設置除了重視“三民主義”的灌輸外,當然也少不了相關的品德課程,教育學生要服從管教、專心學業、順從社會。“解嚴”之後,“全面民主開放”之風也吹進了大學校園,禁錮的教育體制開始鬆動,尤其是近十幾年來,為適應世界科技及産業經濟的飛速發展,各大院校都在課業設置上進行了調整。專業知識科目的大量增加,使得品德教育的空間大大壓縮。另一方面,隨著教育制度的改革,高校之間的競爭日益激烈,為了吸引更多的好學生,各院校都致力於提升形象,強調自己科研水準領先、課程設置尖端,許諾管理制度寬鬆、校園生活舒適,而品德教育則逐漸乏人問津。
在這種情況下,大學生們自然缺乏一種“積極向上、奮發努力”的學習精神。以英語來説,大多數學生認為進入大學後英語能力反而變差了,只有約20%的人認為“有進步”。同時,學生在通過競爭激烈的聯考進入大學後往往會放縱自己,養成不少陋習。為了鼓勵大學生專注學業,學校也採取了一些激勵措施,有的學校提供高額獎學金,鼓勵那些學習用功、成績優良的學生,但大多數學生則認為這筆錢“可望而不可及,趁早別費心思”。還有的學校實行反向操作,以在學校網站公佈不用功學生“黑名單”的做法來激勵學生向上,結果卻招來一片反對之聲。
在大量事實面前,臺灣高教界認識到,現行的高等教育方式已難以抵制社會多元化帶來的侵擾,只有加強品德教育,才能讓大學生重新找到自己的位置,養成良好的品格。日前,臺灣大學推出的“系主任時間”已獲該校“學生事務委員會”通過。按照規定,未來系主任們每學期都必須安排固定時間,與學生面對面交流、對談,內容從校園裏的生活小事到步入社會的前景規劃,無所不包。政治大學針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問題,推出“公民自覺教育課程”,規定學生在校就讀期間,必須用一定時間走出校園,到社區為民眾提供無償服務。中原大學的“品格教育課”也即將展開,要求學生除了重視學業外,還要注意培養真愛、仔細、忍耐、好客、慷慨、誠懇等良好的人格特質。
對於學校啟動的各種形式的品格教育課程,大學生們反響不一。有學生認為,校方落實“品格教育”,對學生的人格發展將有很大的幫助。有人則對此不以為然,政治大學中文系一位女同學表示,如果校方強制要求學生去社區服務,對那些本無此心的人來説,雖然會遵守規定,但私下一定會抱怨不已,應付差事,其道德品質不會有什麼改變。該校另一位二年級同學也表示,高年級學生思維方式已經定型,再開展類似課程效果不會太大。
《環球時報》 (2002年02月04日第十五版)
[責任編輯: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