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海協會和海基會在上海舉行了第九次會談,簽署了《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香港《大公報》22日發表評論指出:《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的簽署,標誌著兩岸經合再取得突破性進展。
評論摘編如下:
兩岸交流最近掀起一波又一波的高潮,堪稱“史上最密集”,為6月這個盛夏時節增添了不少熱度。在短短一週裏,兩岸先後舉行了“習吳會”、第五屆海峽論壇,21日海協會和海基會在上海舉行了第九次會談,簽署了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標誌著兩岸經合再取得突破性進展。
根據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和世界貿易組織“服務貿易總協定”,大陸向臺灣再開放80個服務業項目,而臺灣也相應地向大陸開放64項。這意味著兩岸相互開放市場的幅度進一步擴大,互相投資的障礙也逐步減少,朝兩岸市場一體化又邁出了重要的一步。尤其對陷於經濟困局的臺灣而言,兩岸服務貿易帶來的廣闊發展空間和龐大市場商機,將會成為刺激臺灣經濟發展的新動力和正能量。
作為ECFA後續協商“四大支柱”之一,服務貿易協議是繼兩會第八次會談簽署的投資保障協議後,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完成的又一塊重要“拼圖”。值得關注的是,這次大陸開放服務市場的幅度和力度之大,在大陸已簽署的同類協議中前所未有。大陸方面充分體諒兩岸經濟規模的差異、市場容量和臺灣同胞的實際困難,更因為兩岸是一家人。正如海協會會長陳德銘所説,服務貿易協議是一份體現兩岸同胞情義的協議。
當前世界經濟進入深度調整期,復蘇進程艱難曲折,存在諸多風險和不確定因素。與此同時,區域經濟合作發展迅速,國際競爭日趨激烈,兩岸經濟發展均面臨諸多挑戰。在這種情況下,不同國家、不同民族間尚能抱團取暖,兩岸同胞同屬中華民族,兩岸經濟同屬中華民族經濟,更應加速推進兩岸經濟關係正常化、貿易自由化進程,取長補短、協調共進,共同提升國際競爭力,攜手共創民族品牌,在新一輪世界經濟調整中搶佔先機。
服務業佔大陸整體經濟規模的比重為47.8%,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已超過製造業,可見大陸在擴大內需消費、推動服務業升級上展現出強大動能。而臺灣服務業發展較早,體系和機制相對完善,可為大陸服務業的發展提供經驗和借鑒。臺灣中小企業也具備研發、創新和靈活開拓海外市場的能力,而大陸則擁有龐大的內需市場和豐富的資源,通過兩岸深度合作互補,定能為兩岸服務業開啟合作雙贏的黃金時代。
2010年6月兩岸簽署ECFA,其中服務貿易早收清單中,大陸向臺灣開放了17項,而臺灣也只向大陸開放了9項。這次雙方互相開放幅度之大遠遠超過兩年前,顯示兩岸互信進一步增強。未來兩會應再接再厲,進一步擴大和深化兩岸服務業開放,並繼續加快貨物貿易等ECFA其他後續議題協商,使兩岸經合機制更加鞏固、兩岸經合內容更加豐富,兩岸經濟關係正常化和貿易自由化的腳步將更加充實有力。
[責任編輯:張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