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因應國際油價上漲並緩和島內物價漲風,臺灣“行政院長”張俊雄日昨宣佈,中油公司即日起對大眾運輸業者補貼柴油每公升三元、計程車業者補貼汽油每公升二元,估計每月補貼金額達一.七億元左右,悉數由中油自行吸收。
臺灣《工商時報》今天的社論説,對於臺灣當局此項補貼決策,雖然有“部會”首長立即正名為“折讓”,但仍然引發社會各界激烈爭議,原本應該感謝德政的大量用油業者反應不一,輿論、學者則大都批評政策偏差,當局照顧特定業者不該由全民埋單。我們認為,中油究竟是政府部門抑或營利事業的定位如果不能厘清,類似爭議將永無休止,當局也將永遠陷在“父子騎驢”、裏外不是人的尷尬困境中而無法自拔。
社論指出,在當局的補貼決策中,對屬於大眾運輸系統的客運業者補貼柴油決議,相對上比較沒有爭議,甚至成功地達到令業者不調升運費以平抑物價的政策目的。基本上,如此的反應頗為正常。因為,勸導民眾搭乘大眾運輸系統,原本就是對抗高能源價格的最有效做法,盡可能維持低運費也是勸誘民眾選擇搭乘大眾運輸系統最有力誘因。事實上,不僅社會大眾沒有質疑,大眾運輸業者也明白表示放棄預定八月申請調高票價計劃,也就是一般公路客運和國道客運票價都確定不會調漲,更甚者,大眾運輸業者間還傳出因為補貼僅限與中油簽約業者,以致有業者抱怨向台塑購油可能吃虧的疑慮,當局主導中油補貼大眾運輸系統業者購油成本決定,顯然對其他業者構成威脅。
至於當局主導中油補貼計程車業者汽油售價決策,坦然言,不但爭議四起,民眾批評其拉攏計程車業者卻由全民埋單,即使應該是主要受惠者的計程車業者也不領情,認為調高計程車費率較實在。從消費大眾角度看,相對騎機車或是搭乘公交車、捷運等大眾運輸系統,以計程車代步者仍然屬於經濟能力較優族群,而中油的盈餘本來必須繳庫,等於是全民的錢,現在為了補貼經濟較優消費者,以犧牲中油繳庫收入來補貼計程車業者交換不要調漲費率,根本是由當局請客全民埋單。但從計程車業者的角度看,補貼只限中油客戶,而且只限五百五十公升,根本不夠實際消費數量,何況很多民營加油站原本提供的折扣早就超過中油此次的補貼,因此中油的補貼不算實惠。在不少計程車業者的心中,反而認定調整多年未變的費率,毋寧才是最直接,也是最實際的照顧業者做法。對此我們的看法是,當局體貼計程車業者營生困難而責成中油補貼,固然是德政,但犧牲中油繳庫盈餘形同全民補貼搭乘計程車的消費者,以及補貼無法滿足計程車業者實際需要,確是此次補貼做法的缺失,與其各方鹹表不滿,不如放手讓計程車業者調高費率,至於因而引發的“僧多粥少”(漲價嚇退搭車民眾),計程車業者只好自求多福,循市場機制克服難題。
社論認為,其實,相對計程車補貼油價引發的問題,我們認為中油實行的浮動油價制度與中油定位,才是一切油價爭議的核心與癥結。具體而言,改採了浮動油價制度,中油即轉虧為盈,而且半年盈餘即高達一百一十三億元,難怪朝野認為浮動油價制度暗藏玄機,也難怪包括消基會在內黨政各界一再要求中油將成本、收入、營運賬本向社會大眾公開。就此我們認為,島內油價真實反映國際油價漲跌,也就是依循供需決定島內能源價格,理論上應該繼續維持,但計算的技術方面,包括台幣升值獨惠中油、援引西德州現貨油價為指標涉及不公,甚至造成浮動油價向中油偏袒的結果,現行浮動油價的計算方式應考慮改弦易轍,不可讓中油發“國難財”,並讓全民淪為受害者。
在此同時,很多長年來中油經營層次方面的爭議,包括實行浮動油價制度及補貼大量用油業者,其實都源自中油的定位不明。如果中油是當局行政體系的一部分,不管是直接或間接隸屬行政體系,照顧民眾、平抑物價都是份內職責,經營即不必講究盈虧,最好編列預算支援一切政治任務。反之,如果中油是營利機構,當局即不應指指點點,而應放手讓中油依市場機制經營運作,當然中油也不應該享有任何特權或行政優惠,包括寡頭壟斷的市場型態應立即打破。
社論最後表示,我們相信,如果中油的定位獲得厘清,很多的爭議當可迎刃而解,臺灣的油品消費者也可以得到更公平的對待。
(編輯:曉章)
[責任編輯: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