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聯合報》24日發表社論指出,剛取得“國會”多數的民進黨,大動作成立了“轉型正義工作小組”,提出不少“修法”及“立法”提案,廢孫中山遺像即屬其中之一。“轉型正義”當然是一個堂皇的理由,但若深入細究其中手段與目的,難免引人質疑:這些提案到底是為了“正義”還是為了“鬥爭”?販售的到底是“仇恨”還是“公義”?如果“國父”是封建象徵,那麼民進黨提案要將鄭南榕自焚日列為法定紀念日,難道就不封建、不洗腦?
文章摘錄如下:
臺灣“立法院”剛剛開議,民進黨“立委”立刻提案廢孫中山遺像,在遭到外界批評時,民進黨則拿出一貫的藉口,稱這是推動“轉型正義”的一部分。説穿了,這些“修法”未必是為了什麼“轉型正義”,而只是配合本黨的政治主張,去消除一個他們認為不符合己黨意識形態的圖騰,再建構新的圖騰罷了。其作法,和它所譴責的“洗腦”,其實是同一回事。
上次民進黨執政的八年,最令人詬病的作風之一,就是意識形態治臺。在行政決策上拿不出什麼讓臺灣前進的謀略,但舉凡“去中國化”、“去中華民國化”、“本土造神”卻是不遺餘力,風風火火。也因此,八年下來拿不出什麼具體政績,倒是“公投綁大選”、“正名制憲”、“迷航外交”、貪污腐化等留下深刻印象。這次,蔡英文還未正式掌權,但看來民進黨又將步此後塵,打著轉型正義旗號,叫賣族群仇恨、認同分歧的膏藥。
回顧馬英九執政的八年期間,民進黨為了重返執政,營造的仇恨、對立情緒不曾間斷,也煽起社會對立的氛圍。以日前臺南震災為例,在民眾齊心救災之際,卻有不少人忙著用意識形態煽動仇恨。例如,北部某慈善團體南下捐款,在震災現場拍照存證,綠營支援者立即在網路上造謠説“大陸游客到災區觀光,幸災樂禍”;臺軍投入兵力協助救災,卻有社運要角大聲疾呼“不能讓國防部洗白”;AIT透臺灣紅十字會捐款,“獨派”人士則寫信去AIT抗議,丟臉丟到國外去。
這些情景,都不是一朝一夕形成。誣指慈善團體為“陸客”,是近年來過度炒作的“仇中”、“反中”情緒所致;對軍人和“國防部”的仇視則是洪仲丘事件余緒;至於紅十字會成為眾矢之的,不過是因為挂上“中華民國”之名,且其主要成員多出自國民黨罷了。民進黨和時代力量最近聯手要廢掉紅十字會,完全無視該會的慈善本質及國際淵源;試問:這又是為了誰的轉型正義?
民進黨談“轉型正義”最大的問題,就是完全站在一己的立場和利益來定義正義,而不是從臺灣或民眾的角度出發。不僅如此,民進黨還將轉型正義視為自己的專利,作為鬥爭對手的工具,仿佛普天之下唯有它有資格呼喚“轉型正義”。正因如此,它的“轉型正義”,其實充滿“轉型仇恨”。它因為厭憎國民黨而痛恨“中華民國”,它一方面充滿摧毀“中華民國”的慾望,一方面卻又委身“中華民國體制”來執政,這是何其扭曲的心態!
任何地區要團結、壯大,都不可能建立在仇恨的地基上。民進黨剛剛獲得絕對多數,就急於把自己過去鼓吹仇恨、對立的政治手段進一步升級。以此做法,要促成社會進步、超越藍綠、族群和解共生,恐怕是緣木求魚。
[責任編輯:趙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