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臺灣對中國大陸的依賴究竟有多少

2014年08月29日 14:49: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自從3月學運之後,臺灣經濟是否過分依賴中國大陸的言論,在島內外媒體持續發燒,此外服貿卡關、兩岸協議監督機制停擺等,以致隱含兩岸關係亦充滿新的變數。由於滋事體大,臺灣對於中國大陸的依賴究竟有多少,似乎應該有客觀的數據及從當前全球經濟體系來看。

  臺灣《中國時報》29日發表評論文章指出,目前媒體上所見臺灣對陸出口占總出口40%,是依交易價值計算的出口毛額來看,但是在臺灣出口中,有很高比例的進口原材料與半成品,這些與臺灣的生産無關,如果扣除這一部分,臺灣對陸出口的依賴度將大幅度降低。由於大家關心的是臺灣的生産與中國大陸究竟有多大關係,我們應以更能反映與生産活動相關的附加價值貿易來看兩岸間的貿易關係。

  文章摘編如下:

  由於傳統的貿易統計是以交易價值來衡量出口值,無法將此部分分離,故最後完成最終産品組裝的出口地成為該産品的主要出口地,而擁有高端技術,提供主要零組件與半成品,甚至最具有技術能力、創造更高附加價值的上游國家,或擁有品牌、設計能力、及更接近消費者的下游國家,均無法在此種貿易統計中顯示出來。以附加價值衡量的國際貿易即是儘量根據不同階段的生産活動予以切割,然後再加以統計,因此較能反映出兩地之間因為生産活動而産生的貿易關係。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在去年發佈了2009年包含全球58個主要國家和地區的附加價值貿易數據。在臺灣出口品中,屬於參與在全球供應鏈體系中的零組件、半成品貿易比重高達71%,其中42%是臺灣出口中所含有的、來自於境外所創造的附加價值,29%是在臺灣出口後,該下游進口地完成其境內加工後,還會再出口的半成品。由於G20國家中參與全球價值鏈程度最高者為韓國的65%,但仍低於臺灣,顯示臺灣是極度向外導向的經濟體,而且已經高度參與到全球價值鏈中,故當國際市場波動,例如發生金融風暴時,臺灣景氣受國際因素影響的程度較大。

  由於臺灣出口品中所含的進口成分平均達42%,而兩岸的三角貿易更是明顯,在只計算臺灣生産的附加價值下,臺灣對陸的出口比傳統貿易值大減65%,以致臺灣對陸出口只佔總出口的17.1%。而由於臺灣出口品中,有29%會成為下游地區再出口的最終財,其中有屬於臺灣所創造的附加價值,應歸屬於臺灣;又由於這些最終財的出口目的地多為美國及歐盟,成為臺灣對美歐的間接出口,故最終使臺灣對歐美出口占總出口比例分別提升至20.7%及19.9%。即美、歐分別為臺灣最重要與次要的出口市場,中國大陸居於第三。

  全球價值鏈乃當前各國均期望參與的活動,東亞國家已在積極整合及爭取出口的優惠待遇,其目的就是爭取更多的出口機會,因此對於臺灣如何維持既有的地位形成威脅。而中國大陸的出口造成臺灣方對美、歐有很多間接出口,説明過去以來,兩岸在貿易與分工上已經形成密切的垂直整合分工。

  欲強化臺灣在國際經貿關係中的主導力,應該加強研發、提升産品之附加價值、加強對智慧財産權保護等,以維持臺灣在技術上的領先與繼續向更高端價值鏈發展的能力,而非暫緩兩岸關係持續發展,以降低對陸出口。反而由於中國大陸市場廣大,商機處處,如果能夠快速累積利潤,可以作為深化技術開發的資本,以致創造更高的附加價值。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