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臺灣經貿過度依賴大陸的迷思

2014年07月31日 14:17: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經貿國是會議”落幕了,“國發會”主委管中閔在強調臺灣必須對國際經貿更加開放的同時,卻對兩岸經貿表現出戒慎恐懼的態度,除了要對兩岸協議的洽簽建立安全審查機制之外,並且要每年發表“兩岸風險紅皮書”。臺當局“經濟部長”張家祝也表示,和中國大陸的貿易往來要更謹慎,避免讓民眾擔心太依賴對岸。

  對此,臺灣《旺報》7月31日發表中國文化大學中山與中國大陸研究所教授龐建國的評論文章指出,臺灣的對外經貿是否過度依賴大陸?從兩岸貿易(包括香港)佔臺灣進出口總額的比例來説,大陸的確是臺灣的第一大貿易夥伴。兩岸貿易佔臺灣貿易總額的比例,從2001年綠營執政之初的18%,到了2008年馬英九就任之時為27%左右,然後,維持在將近29%的水準至今。值得注意的是,同一個時期,兩岸貿易佔大陸進出口總額的比例,則從7%左右,一路下降到了馬英九就任之時的5%,然後,繼續微幅下降到4.5%左右。

  換句話説,馬英九就任以來,兩岸貿易在臺灣對外貿易所佔的比例,只是維持著綠營執政時期的水準,但是,隨著大陸整體經濟和對外貿易的不斷成長,臺灣對大陸的進出口占大陸貿易總額的比例則在不斷下滑。那麼,誰填補了臺灣在大陸市場的份額呢?主要就是韓國和東南亞國家,尤其是韓國。

  進一步分析兩岸貿易的內容,臺灣應該擔心的,恐怕不是經貿更加依賴大陸,而是無法提升本身産品的競爭力,鞏固原先在大陸市場擁有的地位。因為,臺灣對大陸的出口,有很高的比例是各種半成品和零組件的中間産品,這些産品結合了大陸的生産要素,再銷售到世界各地。也就是説,兩岸貿易有許多品項是相互依賴的關係,共同組成産業鏈。只是,這種合作關係近年來已經出現了變化。

  由於大陸綜合實力增長,開始努力建構自主性的産業鏈,使得兩岸原有的分工出現競爭壓力。如果臺灣不長進,無法提升本身産品的競爭力,又在兩岸經貿上畏畏縮縮,將使大陸從世界各地吸收養分,不斷完善其各種産品的供應鏈,然後臺灣産品逐漸被取代或驅逐,遠離大陸這個強勁的“世界工廠”和“世界市場”。

  從全球價值鏈來分析貿易品項和供應鏈組合的研究發現,在全球生産網路的佈局中,以中國大陸為核心的東亞生産網路成長速度居於全球之冠,而大陸在産品供應鏈的佈局上,有越來越強大的自主能力和消費力。以致于韓國和東南亞國家與大陸的貿易額都出現了增長,並藉由與大陸的貿易增進,帶動本身經濟成長。臺灣要擔心的不是經貿過度依賴大陸,而是還能不能維持在大陸的既有地位額,甚至進一步開拓大陸市場。

  兩岸經貿關係到底是要合作或競爭?臺灣一方面希望兩岸要進行産業合作,要大陸開放市場,另一方面,又擔心經貿往來過於頻繁産生過分依賴,這種自我設限的矛盾心態不除,所謂“機會極大化,威脅極小化”的呼籲,只是言不由衷的空話而已。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