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重掌民進黨:蔡英文進一退二

2014年05月26日 08:24: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聯合報》26日報道,在蘇貞昌與謝長廷棄選下,蔡英文昨天以超過9成3的高得票率當選民進黨主席,顯示她在民進黨內的人氣無人能敵。然而,奪得民進黨領導權,能否幫蔡英文走完2016的“最後一哩”,這個問號恐怕不比兩年前小。

  其中關鍵有二:一是太陽花學運對民進黨路線的拉扯和衝擊,已造成政治基礎的“形進實退”;二則是蔡英文本身的執政思考一直顯得空泛和搖擺,經不起認真檢驗。

  先談學運因素。無可否認,蔡英文是太陽花學運的最大受益者:學運不僅嚴重打擊馬當局形象,同時也高度擠壓了民進黨的反對角色;而學運核心分子與蔡英文陣營的緊密關係,甚至迫使蘇貞昌、謝長廷提前退出“三個太陽”的主席之爭,使蔡英文在“世代交替”的呼聲中理所當然地取得指揮棒。

  但從另一方面看,蔡英文在學運的獲益,其實卻是以損傷民進黨的路線和形象作為代價;加總而言,對蔡英文長期未必有利。第一,學運的“反服貿”訴求,使得民進黨去年以來一直力求轉型與突破的“中國政策”發生嚴重倒退,甚至已退到難以轉圜的地步,這是一大致命傷。第二,在學運及其前後的幾波社運中,民進黨幾乎無力插足,甚至淪為插花的角色,這顯示民進黨影響力大為弱化。第三,表面上看,學運、社運似乎與民進黨互為呼應,對執政黨形成分進合擊之勢;實際上,卻瓜分了群眾對民進黨的支援。觀察一般民眾對代議政治的不滿,對街頭亂象頻仍的不安,民進黨恐怕要承受更多責難。

  也因為如此,在蔡英文從蘇貞昌手中重新接下民進黨的領導權之後,她必須一一處理這些形象損傷、戰略矛盾、和路線倒退的問題,把民進黨的問政理性、話語權、和政黨戰略地位找回來。尤其,蔡英文是要利用主席的指揮權為自己奪下2016的臺灣地區領導人大位,這和她過去兩年可以利用蘇貞昌為擋箭牌一邊發表不同看法、一邊等著收拾戰果,主客之間,形勢即大不相同,她沒有太多回避的余裕。

  回顧過去兩年,蔡英文因沒有政治職務在身,而顯得好整以暇,格外從容。她既不像蘇貞昌那樣飽受同志批評,也不必像謝長廷那樣挖空心思尋找舞臺,甚至對馬英九遭萬箭穿心可以談笑風生。然而,若進一步檢視蔡英文兩年前後的變化,要説她已就領導臺灣的各方面能力準備得更臻週全,則似乎仍難找到可靠的跡象。這就是我們要談的第二點:蔡英文本身的從政準備,似乎仍無法從“反對意識”進展到“執政思考”;這點,恐怕仍是她要完成上屆“大選”沒走完的“最後一哩”最大的障礙。

  民進黨日前舉辦的民進黨主席選舉辯論會中,在名不見經傳的唯一對手郭泰麟的追問下,蔡英文一再閃躲、實問虛答,貌似從容,卻未説出言之有物的話。郭泰麟的“三問”,問的正是蔡英文的立場反覆、缺乏一致性,包括:執政時主張續建核四、如今又倡廢核;曾宣示概括承受ECFA,現在又反服貿反貨貿;要求馬英九不兼國民黨主席,自己卻又以民進黨主席角逐公職。這些,其實也是每個臺灣選民都想知道的事,但蔡英文左閃躲、右迴旋,草草應付,無一解答。

  最令人不解的是,蔡英文宣稱民進黨未來要走“公民路線”,經“群眾路線”走向“議會路線”,並架構智庫作為黨和公民團體的對話平臺。在街頭示威四起之際,這樣的説法固有招兵買馬“收編”街頭的意味;然而,政黨提不出自己引領政局的主張,卻去附街頭運動的驥尾,試問,政黨存在的意義何在?再説,用“群眾路線”來推進“議會路線”,是民進黨多年來證實走不通的路;綠營無法提升其議會路線品質,卻奢言要回頭從群眾路線出發,這將把臺灣的民主帶向何方?

  民進黨的致命傷,是善於攻擊、破壞,卻忘了如何建設。比起蘇貞昌,蔡英文或許更有冷靜的特質,但她善於應變、包裝,卻缺乏認真、一貫的執政處方,卻是她自己和民進黨必須誠實並懇切檢視的問題。後學運的民進黨其實是形進實退,甚至是“進一步、退兩步”;蔡英文在高談率領民進黨改變並改變臺灣,恐怕得先從改變她自己的心態與思維入手。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