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文匯報》近日發表文章説,香港每天、每年的遊客承受量是多少?這既是有趣的業界問題,也是嚴峻的社會問題。
之所以有趣,是與澳門相比較而言。來往港澳的遊客,大部分是來自內地的自由行遊客。在內地的自由行遊客中,先到香港的,大部分會去澳門;先到澳門的,大部分會去香港。單獨來香港的,不是沒有,但不會是自由行的大多數。澳門有世界文化遺産,而香港還沒有,比香港的景點更有吸引力。但香港也有郊野公園,其中地質公園、濕地公園等也頗有名氣。澳門有賭場,香港有跑馬。兩個都是自由港,基本沒有關稅,都是世界公認的購物天堂,在這方面,香港比澳門名氣大。
假設港澳兩地對內地自由行的遊客的吸引力差不多,則大家都會發現一個有趣的問題,就是香港的人口比澳門多、香港的地理面積也比澳門大,照此推算,香港的遊客承受量應當是澳門的10倍以上,澳門的遊客承受量應當是香港的1/10以下。如果香港現在有遊客承受量的問題,則澳門早在幾年前就應該有類似的問題。但直到現在,沒有見入境澳媒體有澳門遊客承受力“崩潰”的報道和評論。
然而,香港的情況卻不同。2012年末到2014年初,先後發生畸形的街頭運動。例如“逼爆香港”、“染紅香江”“光復上水”、“光復香港”、“港人優先”等煽動仇恨、煽動歧視、敵視本國同胞的主張,這不能否認是嚴峻的社會問題。
自由行對香港GDP和就業的貢獻,少説有3%以上。如果有人對某城市説,他可以提供GDP和就業各1%的貢獻,該城市就要對他頂禮膜拜,視他為最尊貴的客人。但香港現在卻如此趕客,史所罕見,世所罕見。
香港到底得了什麼病?值得深思。抗拒自由行的原因可能更多。除擁擠不便的原因之外,可能還有心理病,例如感覺不爽症、嬌生慣養症、反共恐共症,也可能真的有配套病,例如旅行團安排、酒店設施、交通安排、商場位置、景點安排等問題,還可能兼而有之。
經過考察,就可以發現香港得了什麼病。如果是硬體不足,了解澳門是如何解決的,可供香港借鑒。如果是軟體不足,則應當對旅遊業的整體進行檢討,提高旅遊業的軟體水準。任何改革都需要時間,在這種情況下,內地可以暫時不擴大自由行。
然而,如果問題不是旅遊硬體、軟體和人流的問題,而是心理病,則香港應當研究分析患了什麼心理病,病因來源,然後對症下藥。筆者以為,病因可能來自教育的缺陷、來自媒體的渲染。特區政府應當採取適當的政策、適當的措施,積極加以解決。
[責任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