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面貌折射生存智慧:臺灣的兩張臉

2013年11月25日 08:35: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新生報》24日發表社論説,對臺灣有較深認識的人都知道,臺灣是民間活力充沛的地方,臺灣俗諺“愛拚才會贏”,道出的正是一個移民社會生存法則,靠著這種特質,過去臺灣“一卡皮箱”走天下,“家庭代工”賺外匯,攢出了一片天地。

  這是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臺灣經濟起飛的樣貌。在冷戰時代,世界經濟快速增長,臺灣在這個夾縫中嗅到商機,努力以赴,於是在那個美好年代,造就了臺灣為亞洲四小龍之首的佳績。

  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後,臺灣開始轉型,所謂科技産業興起,在科學工業園區裏,引來了許多新的高新科技産業,多依靠著紀律嚴整工程師的效率,也朝向自創品牌科技創意的嘗試。

  除了在經濟上勵精圖強,政治上臺灣處於一個十分特殊地位。由上世紀六十年代以降的精英式中央集權體制,造就非常有效率的行政環境,也使得一些經濟措施能依計而行,一九八○年之後,這個中央集權體制漸漸過渡到選舉競爭的民主體制,轉型順暢,也是當時典範。

  七十年代初期,自“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席位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之後,在國際的版圖上,開始面對愈益嚴峻挑戰。七十年代末期,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國際交流和影響力與日俱增,國際外交承認方面,“中華民國邦交國家”數目逐漸減少,也被迫退出一些國際組織,臺灣開始感受到國際孤立地位的焦慮。

  這個日益嚴重的地位焦慮,也成為九十年代以降,臺灣政黨政治競爭所訴諸的認同取向,一直延續到今日,而最近才發生的非洲甘利亞主動斷交事件,再一次觸動臺灣敏感的國際認同,也使臺灣人民再思考自己處境和地位。

  無論主觀意念如何,在客觀的現實上,臺灣面臨無可回避的處境,就是未來的去從?而決定之問題主要因素的中國大陸,資源條件豐厚,累積開放三十年的經濟力量,以及陸續採取的改革措施,尤其最近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所揭示的重大改革,不可避免地要更進一步使中國大陸成為在國際經濟和政治上,更有影響力的成員。

  面對這個不可逆轉的趨勢,臺灣無可回避地,必須清楚認知並決定自己未來動向。回顧過去二十多年,臺灣選舉獲勝的領導人物,曾經秉持其政治信念,進行在政治上尋求“完全獨立”的嘗試,徒勞無功,因之引致的與中國大陸的疏離和對立氛圍,造就的是今日發展上的困境。

  事實上移民社會的特質,除了“愛拚才會贏”的拚搏精神,也有“西瓜偎大邊”的審勢機靈,臺灣應該還沒有喪失這種生存的智慧。

  於是在今日臺灣街頭,你會看見兩張臉,一張是帶著風霜,走過以往打拚奮鬥歷程,他們有些疲憊,卻有一種堅定的神情;另一張臉是年輕青春的,帶著歡愉的面貌,展現出一種與世界接軌的信念,但是眉宇和眼梢,卻不免一份不安和倣徨。

  就是這兩張臉,展現出今日臺灣的面貌,使許多人看到臺灣的活力和親和,也讓人嗅到內在一種不知所以的深重憂慮。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