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有瘦肉精的美國牛肉即將銷臺,最近成為臺灣馬英九的大痛,朝野對話幾無交集,且引來一波波的抗議活動。但美國政府對臺當局的壓力並未稍見緩解,美國在臺協會臺北辦事處長司徒文更直言,臺灣當局已有承諾會有進展。
美國《世界日報》10日發表社論説,此外,還有一個微妙情況,即島內在野黨的反對相當克制,至少在街頭抗爭上還算不上是主角。這當然不是在野黨有愛于馬英九或中國國民黨,而是不願為此太過於得罪美國。而這也呈現出臺灣朝野和美國之間的利害纏結,美國在臺灣的利益網路,通過政經人脈,更是無所不在。所謂臺灣當局曾有承諾會有進展,即出於陳水扁當局時代。
正如臺灣外事主管部門負責人楊進添不諱言的説,若美牛問題無法解決,臺灣地區和美國之間的貿易架構協定或自由貿易協定,乃至於臺灣想要參加由美國主導的泛太平洋經濟夥伴關係協定都可能遭遇擱置的命運。從楊進添的表述可以明白:美牛進口臺灣與否,不是單一商品進出口的談判,而是美國擁有比臺灣更多的籌碼,臺灣當局幾乎談不上有什麼議題主導權或更多的選擇。
如果再就美國同意給予臺灣旅客免簽待遇的進度觀察,操作痕跡更見明顯。就馬英九言,這是選舉期間的及時雨,且立即轉為文宣訴求。同時也表明:何以馬英九“有限度”開放美牛後,美方處理免簽業務的人員隨即抵臺。對此,大概沒有人會認為這是平行作業的巧合,而且會認定其間必有因果關聯。
社論説,馬英九決定有限度的開放美牛進口,不可能沒有做出風險評估,即寧可承受相對較低的風險,以期換取更大的利益。然而反對者以及産業鍵的既得利益者並不如是想,且頻頻追究:一是和選舉利益有無關聯;二是決策透明度過於黑箱;三是對臺灣農畜産業特別是豬肉的衝擊;從而歸結也是最重要的議題,即民眾健康該由誰把關,臺當局的職責又在那裏。
社論指出:這其實是一幅國王新衣遭戳破的老戲碼。即臺灣地區和美國之間的諸多交涉和互動,既不平等也不對稱,如果説馬英九及其執政團隊處理美牛進口問題所以會焦頭爛額,這既非馬英九及其執政團隊無知無能,或説決策執行出了大狀況,而是美國太急於求成,訴求也太赤裸。美方此時所能憑藉的就是籌碼比馬英九多太多了。就政治遊戲言,雙方沒有輸贏,只有取予而已。
社論還説,美牛問題所以會在此時爆發,當然是馬英九的勝選效應,讓美牛內幕和嘴臉提前現形,戳穿貿易自由化的背後,臺灣地區和美國之間原無平等和尊嚴可言。這也反映出美牛輸臺牽扯出的諸多爭議,根本就是偽命題,因為臺灣當局無從拒絕,況且還有利益交換。
[責任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