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英九在記者會上,提出在未來十年洽簽兩岸和平協議的構想。從現在看,十年似乎很遙遠,但為兩岸打造一個穩固的和平環境、締造共存共榮的基礎,是一項非常巨大艱難的工程,的確應該開始慎重思考並持續經營。
臺媒《中國時報》19日發表社論指出,若問民意,臺灣民眾絕大多數支援兩岸和平交流,但談到和對岸簽協議,可能仍有不少人對中國大陸缺乏信任,而和平協議尤其必須建立在互信之上。
社論説,歷史前往邁進,社會也不斷演變進化,兩岸皆然。兩岸要簽署和平協議,必須克服許多障礙。但其實更深遠來説,兩岸要的應該是一個和平穩定的共同發展環境,讓彼此的子孫都能在安和樂利中成長,從而為整個民族開創更充滿活力的進步文明社會。
因此,一個和平協議,不應該只是利益的交換乃至爾虞我詐的角力,而是雙方對一個更美好未來的共同承諾,如果還要繼續搞鬥智拚角力,那就根本沒有簽署的基本條件了。最重要的,與其説是簽署和平協議,不如説是締造一個可以簽署和平協議的兩岸環境。難就難在經營出這樣的一個良性環境,一旦達成,不要説和平協議水到渠成,即使沒有協議,和平也已經獲致了實質的存在。
那樣的一天會不會來臨呢?這不應該是個問題,而應該是一個目標:我們要如何創造出那一天。把這樣重要的課題拋給未知,消極坐待情勢演變,是不對、也是對自己不負責任的。
如果以現在的兩岸態勢來思考,也許覺得很難,但看看現在兩岸社會發展的狀況,以及中國大陸面對的開放風潮,十年之內,無論在各自內部及彼此交流上,都一定會有很大的變化。
社論最後指出,的確,一個穩定的和平環境,將有助於兩岸持續的蓬勃交流。説到底,對人民福祉有利,才是兩岸最重要的責任。和平互利,放下政治對立,回歸人民利益,以兩岸的智慧與勇氣,共同創造和平繁榮的未來,是兩岸都需要開始積極思考的課題。
[責任編輯:李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