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臺媒:島內政治應關心家庭打造遠景未來

2011年10月10日 14:25: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媒《中國時報》10日發表署名楊志良的評論文章説,臺灣社會在過去一段時間,發生劇烈變化,也就是嚴重的不婚、不育、不養、不活,多數年輕人前景茫然,影響甚為深遠,但很少得到人們特別是政治人物的關注。 

  文章指出,臺灣自從2000年後,有偶率節節下降,是全球有偶率最低的國家,且持續下降。今年首度稍有回升,希望不是迴光返照。連帶著,每年生育人數從2000年的約30萬人,到2010年幾乎腰斬為16萬人。還有棄兒、棄嬰、虐兒事件層出不窮。而自殺死亡人數從2000年的2000余人,到2006年暴增1倍以上,多達4400余人。 

  文章説,綜觀人類歷史,從未有一個社會,沒有戰爭,沒有重大傳染病、饑荒或經濟大恐慌,但在如此短時間內,經歷前所未有的社會解組與惡性變遷。婚姻是對另一半的承諾(commitment),生育子女是對下一代承諾,而“好活”是對自己生命承諾。臺灣除政客外,已成為一個不願承諾的社會,也是沒有前景的社會,自己過完一生就完了的社會。 

  其原因簡而言之,就是臺灣是對家庭極不友善。縱觀瑞典、挪威、丹麥、法國、英國等先進國家,總生育率都在2%左右,扶養一個子女至24歲的教育經費,只佔個人私有財富的10%或以下。但據統計,在臺灣需支出私有財富的66%,才能讓一個子女大學畢業,是全世界最高的。當然,公共財政要對家庭友善,就需承擔高的稅賦,也就是大家相互扶持,互相“出資”扶養下一代。如同健保,大家出錢給重病的民眾就醫。然而臺灣卻是稅賦很低的地區,佔GDP12%不到,是韓國的1/2,美、日的1/2.5,北歐國家1/3。 

  稅賦過低之外,另一個問題是稅制不公,不斷調降富人稅,使得經濟成長的果實均為富人享有,財政支出卻大部分由工薪階級負擔。過去10餘年臺灣經濟成長不差,但工薪階級,即勞動者的待遇卻沒有增加,不論臺當局再怎麼強調經濟成長的數字,民眾就是無感。特別是年輕就業族群實質收入下降,前景茫然,如何結婚生子? 

  臺灣目前人口結構是紡錘型,目前正處在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的狀態,是臺當局追求財政平衡的最佳時機。然島內不管是哪一黨主政,均無意利用此時的人口結構優勢,積極追求財政平衡,反而為收買選票,繼續增加公債以支應照顧弱勢的支出。目前每年均發行2000億以上的公債,臺當局負債已超過5兆。另勞保基金等潛在負債高達10兆以上,嚴重債留子孫,非常不符合世代正義。 

  評論説,島內錢、權、媒體結合日深,民粹當道,惡性迴圈難以解脫。要解除向下沉淪的困境,首要是立即達到年度財政收支平衡,合理公平加稅,但對勞動所得的薪資應予更多減免。可考慮對擁有一定金額或面積的房地産增收資産稅,增加偏低的消費稅,檢討實施過久的獎勵投資條例。當然臺當局清廉是根本,否則交的稅都被污掉,民眾必然抗稅。 

  文章最後説,臺灣民眾未來是否能過著健康快樂的生活,答案可能非常悲觀,因為島內每個黨心中只有選票,沒有民眾,也沒有未來。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