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蘇貞昌的選戰論述必須對松山機場妥適定位

2010年06月03日 08:12:00  來源:
字號:    

  一度沒落的臺北松山機場,曾遭民進黨要求廢掉改建公園,如今卻因兩岸直航重振活力,更將進一步與上海虹橋、東京羽田、首爾金浦等機場直接對飛,蛻變為東亞經濟圈的首都商務機場。據説,蘇貞昌正為要不要延續民進黨內的“反松山機場”戰線而陷入天人交戰,他的臺北市長選戰論述,真的能把松山機場從地圖上涂銷嗎?臺灣《聯合報》3日發表社論對此進行了分析,現摘錄如下:

  蘇貞昌陷入天人交戰,顯示他知道大形勢已然改變,絕非他個人或民進黨可以抵擋。畢竟,松山機場今天的“復活”,已是每天人來機往的活生生現實。蘇貞昌縱使有天大的本事,也無法把一個活潑亂跳的孩子,再塞回母親的子宮裏吧?

  像許多建設爭議一樣,對民進黨而言,松山機場的議題始終是一支用來攻擊的矛,而不是拿來耕耘的鋤頭。黃大洲時代,民進黨即曾提出遷移松山機場的主張,並迫使臺“民航局”承諾5年內提出遷建計劃;隨後陳水扁出任臺北市長,卻絕口不提此事。直到李應元和謝長廷角逐臺北市長,再度發動廢松山機場的攻擊,認為桃園機場捷運即將通車,松山機場已無存在必要。

  諷刺的是,當時民進黨已經執政,扁當局並未就松山機場的去留提出任何相應計劃,反而就在綠營高喊“廢松山”最喧天價響之際,陳水扁以“愛臺”之名在島內大肆興建地方機場。今天全臺“蚊子機場”林立,正是這種“空想政治”的産物。何況,陳水扁任內8年,不僅中正機場捷運無影無蹤,甚至改名為“桃園國際機場”,但並未使機場改運,只是愈發顯得老態龍鍾罷了。過去多年,機場的沒落,竟然成為臺灣綜合實力衰退的明顯指標。

  松山機場得以重燃生機,除了拜兩岸關係融冰之賜,其實也與近年國際間經營機場理念的轉變有關。以大陸、韓國、日本為例,幾個大都會早年都因市區機場噪音及運量不勝負荷,而覓地另建國際機場,舊機場則皆轉為國內線之用。最近幾年,這種雙機場“一主內、一主外”的呆板分工已逐漸被打破。以上海虹橋機場為例,今年3月擴建跑道和航廈後重新定位為“區域機場”,選擇對亞洲城市定點對飛,一則疏散浦東機場的壅塞,二則利用其接近市區的優越條件,為商務旅客創造便利。

  更有對比價值的例子,則是東京成田機場與羽田機場的角色變化。在“成田主國際、羽田主國內”模式運作多年後,日本政府赫然發現,韓國首爾的仁川機場已取代東京,變成了日本最主要的國際樞紐機場。其中癥結在:仁川機場不僅起降容量更大,更開放對28個日本城市直飛;相對的,日本僅有8個城市能直飛成田機場,旅客若要出國,需先飛到羽田,再拖著行李花一個多小時搭車到成田去轉機。在這種情況下,許多日本人寧可選擇從居住地直接飛往仁川,再從那裏轉搭國際班機前往世界各地,以省下可觀的轉乘及等待時間。

  換句話説,仁川機場的開放性以及它綿密的國際連接網路,大大提升了它的競爭能力;對鄰國旅客而言,仁川甚至比自己的國家機場還更能提供便利的服務。受到威脅的不僅是日本,大陸亦然,山東旅客要前往美國西岸,從仁川轉機要比經浦東轉機足足省下17個小時。可見,要成為有競爭力的機場,必須要先創造條件,而不是關起門在家中吶喊即可成事。

  松山與虹橋月中即將對飛,不僅象徵兩地的關係更形密切,更意味著臺北在東亞交通樞紐的展望也更上層樓。驀然回首,遲至今日始走出這一步,其實已耗掉了十多年的寶貴時光。此際,我們除提醒馬當局要注意松山與桃園機場的平衡,也要提醒蘇貞昌:在他的選戰論述上,必須對松山機場妥適定位;而松山機場的定位,也必將牽動其兩岸論述及區域論述。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趙靜]

相關內容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