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臺當局“內閣”為何由“小幅改組”突然變為“內閣總辭”?馬英九為何以快刀斬亂麻之勢展開“內閣”重組?香港《大公報》刊文分析馬英九此舉有四點考慮:
一、順民意。
臺灣“8 8水災”發生後,馬當局、劉“內閣”的救災表現受到輿論的廣泛批評,這些批評雖然未必全然公允,但已形成“內閣改組”的強大呼聲,迫使馬英九不得不承諾9月下旬“內閣改組”。起初,臺北政壇風傳,“內閣”只會小幅改組,不會大幅改組,結果各家民調顯示,期待“內閣”大幅改組。在此情況下,“劉下吳上”順應了社會的呼聲和民意的期待,而劉兆玄主動請辭,給社會以“不戀棧”、“一肩扛責”的印象,“下臺身影漂亮”,在某種意義上也維護了馬當局的形象,給馬當局加了分。
文章分析,前段臺北政壇風傳“內閣”只會小幅調整,不會大幅改組,引起了民進黨的不滿,揚言如果“內閣”不大幅改組,就要發動民眾上街,就要讓劉兆玄不能到“立法院”做報告,擺出一副為民請願不惜打架鬧事的架勢。此時,馬當局突然大動作宣佈“內閣”重組,有意打了民進黨一個措手不及。
用盡王牌 背水一戰
二、馬英九決心背水一戰,要打翻身仗。
馬英九決定新“內閣”“吳朱配”,震撼了島內政壇。分析人士説,吳敦義和朱立倫一向被視為“閣揆”熱門人選,此次雙雙入閣,顯示馬英九已下決心提前出手,打出了兩張王牌,為挑戰2012年連任的“戰鬥內閣”做實際準備。
有媒體分析稱,馬英九選擇吳敦義出任新“閣揆”,一是他清廉乾淨;二是此次重災區為南臺灣,吳敦義當過高雄市長,了解南部民情,有利災區建設。
接任”副閣揆“的朱立倫,出身政治世家。朱立倫臺大工商管理學系畢業後,到美國攻讀博士。35歲時他成了臺大最年輕的教授,後進入政壇,並被視為國民黨接班人選。
文章指出,吳敦義、朱立倫是馬英九一向倚重且高度信任的重要幕僚,兩人都是歷經地方民意洗禮,且曾是各據一方的“百里侯”,安排他們兩人出任正副“閣揆”,對馬英九挑戰2012年“大選”而言,堪稱最佳佈局。這次“府院黨”人事大調整,已是背水一戰,毫無退路,只得因勢從事。
“行動內閣”重拾信心
三、吳敦義組“行動內閣”、“戰鬥內閣”,有利於重拾支援者的信心,有利於進一步戰鬥。
由吳敦義任“閣揆”組閣,由“學者內閣”轉變成“行動內閣”、“戰鬥內閣”,有利於重拾支援者的信心,有利於臺灣各項建設。吳敦義從參選臺北市議員崛起于政治,歷任過南投縣長、高雄市長等職,後轉進國民黨中央任秘書長、副主席等職,在政壇摸爬滾打了數十年,不僅政經經驗豐富,而且敢於以硬碰硬。再加上朱立倫任副手,強化了左膀右臂。朱立倫是民選首長,具有“財經背景”,朱在臺灣北部桃源縣耕耘多年,在北部也有一定影響力。
9月10日,在新“內閣”宣誓就職典禮上,吳敦義明確提出施政五大目標:災後重建、防範甲流、振興經濟、務實推動兩岸關係、廉能肅貪推動行政組織再造。而災後重建是當前首要任務。新“內閣”認為,一定要當好“行動內閣”、「“戰鬥內閣”,搬掉面前的座座“大山”,一定要破浪前進。
有利兩岸和平發展
四、馬英九用“知陸派”、“友好派”組閣,將有于利兩岸關係的發展,繼續走和平發展之路。
馬英九為何當機立斷宣佈任命吳敦義和朱立倫為“行政院正副行政首長”,其中另一個原由是:吳敦義熟悉選舉事務,深諳地方政治,行事果斷大膽。更值得注意的是,他有與大陸打交道的經驗,且表現友好,由其“組閣”將有利於兩岸關係的發展。
另外,充當吳敦義副手的朱立倫,也曾於今年5月出席廈門舉行的首屆海峽論壇,推介馬英九“愛臺十二建設”中的旗艦計劃“桃源航空城”項目,希望陸資入臺。他表示,期望兩岸加強經濟交流,制訂措施共抗金融危機。
文章最後表示,在當前民進黨仍然肆意破壞兩岸關係的情況下,馬英九任用“知陸派”、“友好派”,也是想更加穩步的推動兩岸關係和平和持續發展。
(本文不代表台灣網立場)
[責任編輯:高斯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