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災後重建財源吃緊考驗臺當局

2009年08月12日 09:27:00  來源:
字號:    

  8月8日的水災重創南臺灣,路毀橋斷、地陷屋塌,山河變色,滿目瘡痍。第一時間救人賑災為首要工作,民眾熱心投入人力、物力,令人動容。臺灣《經濟日報》今日發表社論説,然為記取教訓,避免重蹈覆轍,仍不免要指責“臺當局失靈”嚴重,若不痛定思痛,災後重建工程及積極籌妥財源更要考驗公共職能部門的能力。

  社論指出,莫拉克颱風水淹南臺灣,是天災,更是人禍,在於公職部門種種失靈現象,以致連起碼保障民眾生命財産安全的能力都沒有。就資訊提供言,氣象預報大幅低估降雨量,降低民眾應付水災的警覺心與應變力。又如8年1160億元(新台幣,下同)的水患治理特別預算,當局未能有效整體規劃,甚至為了選舉綁樁,地方各行其是,毫無功效呈現。河川山林過度開發,逆天而行,相關管理單位不是束手無策就是同流合污,以致大地反撲。長久以來,臺灣執政當局與地方間協調能力不夠,組織效能不足,決策缺乏資訊,遇事指揮系統混亂,怨聲必然四起。經此大考驗,處處顯示臺當局失靈嚴重;綜合言之,就是執政當局無能。

  臺當局理財未能“量出為入”,無力維持財政平衡,長期仰賴舉債經營,當然也是當局失靈。雖然財政結構性失衡已存在20年,然而這兩年卻變本加厲,包括總預算及特別預算在內,今2009年度臺當局債務凈增加3652億元,下2010年度預計凈增加更達3998億元,有如洪水高漲,創下歷史紀錄。或許舉債擴大內需對抗金融海嘯,有其不得不然的理由;然而這些錢有沒有用在刀口上,經過此次颱風豪雨洗禮,答案似已呼之欲出。

  社論説,災後重建工程包括家園重整、百業待興、道路橋梁修建、就學與就業安頓等等。民眾“人溺己溺”踴躍捐輸,值得嘉許;臺當局需要有計劃持續性投入資源,更是責無旁貸。然而由於臺當局平時不守財政紀律,以致債臺高築;如今需款孔急,如何籌措財源,卻是棘手問題。面臨公共支出需求增加,正常情況應以稅收為財源;然而面對經濟不景氣,今年1至7月稅收減徵2067億元,預估全年減少達1700億元以上;明年一方面因為景氣尚未全面復蘇,另方面因配合促産條例落日,將營所稅率降至20%,稅收情況也不看好。財源不足,加稅理應是籌措財源的正當方式,然以當前經濟與政治情勢觀之,可能性極微。然而健全財政根本之道,除稅制改革別無他途。

  因應重大變故、災變,根據臺灣的有關規定,臺當局有提追加預算及特別預算的權力。以往臺當局偏好特別預算方式舉債融通,主要在於規避公共債務規定的上限約束;然而當臺當局未償債務餘額2009年底達4.1兆元,預計2010年底將攀升至4.5兆元以上,接近財政潰堤的警戒線時,若再大幅舉債,其後果不堪設想。況且,公共財源不足,習慣性的舉債融通,匆匆審批、草草執行,除了衝高債務外,實質效益有限。

  由於災後重建工程為一完整具系統性的公共財務,不容各行其是以致事倍功半;故臺當局應成立專責機構,除了有效運用現有的第二預備金、特別統籌分配稅款、災害準備金外,並將執行中的治水特別預算、振興經濟與擴大公共建設特別預算、擴大地方建設預算等加以整合;同時要求各市縣政府在既有公務預算中重新安排,調整先後次序,節衣縮食、以緩濟急的將資源實時有效投入救災及復建工程,臺當局展現魄力與能力就在此一舉。

瀏覽精彩評論 點擊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王賽賽]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