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公報》昨天發表評論員文章稱,時至今日,在蔡英文領導下的民進黨兩岸政策,大抵可用“拒共、抗共、不登陸”七字形容。再濃縮一些,可以只用“不登陸”三字判定。但這樣的兩岸政策,顯然對民進黨失大於得,既不利於民進黨的改革中興,更不利於民進黨想再度透過政黨輪替重奪執政權。
依然是“一沉不起”
文章指出,蔡英文成為民進黨主席,實際上是“因緣際會”,運氣勝過實力,偶然性大於必然性。蔡英文當選黨主席之初,確實令人“耳目一新”。蔡英文一向給人溫文爾雅的印象,她雖是李登輝“兩國論”的操刀手,但她的書生形象早已深入人心。蔡英文在黨內並無派系實力,此點在當時被各方認為是一項優勢。蔡英文任黨主席之初,曾含蓄地表示要與陳水扁“切割”。外界其時可能産生“美麗的誤會”:一是誤會她要與陳水扁的弊案“切割”;二是誤會她要與陳水扁的“臺獨”以至“急獨”政策“切割”;三是誤會她可能提出與陳水扁朝代截然不同的兩岸政策,令民進黨在新政策下得益;四是誤會她可能有新思維而帶領民進黨中興。只可惜,這些全屬“美麗的誤會”,在蔡英文領導下的民進黨,依然是“一沉不起”的格局。
在與陳水扁“切割”的問題上,民進黨不但由“説切割”到“不切割”,更進一步發展到“全力挺扁”的地步。例子一:蔡英文已到臺北看守所探望陳水扁。例子二:有“瑜亮情結”的謝長廷也去看守所探望陳水扁。例子三:民進黨的“挺扁集會”出現暴力,蔡英文因而得了個“暴力小英”的花名。例子四:蔡英文親自發起簽名連署,反對延押陳水扁,意圖“救扁”。
文章認為,在兩岸政策方面,蔡英文領導下的民進黨,無論是黨領導人或黨中央要員的言論,以及黨文宣之中,確實已少提或不提“臺灣獨立”,但在實際政策或具體方面,推行的是“不提臺獨的臺獨政策”。究其實質,在“臺獨”思維和理念方面,比之於陳水扁執政時期,堪稱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持“當然反對”態度
其一,對馬英九在“先經濟、後政治”方針下和平發展兩岸關係,蔡英文領導下的民進黨,持“當然反對”的原則和態度。但在具體做法上,因為廣大臺灣民眾接受並支援這一令臺灣獲得實利的方針,民進黨並無對這一方針作正面攻擊,而是選擇一些重大的經濟政策或議題表示反對或進行阻撓。例如對“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兩岸金融監理備忘錄”(MOU)等,都採取“阻”或“拖”的策略,甚至提出要進行“公投”,其“拒共、抗共”的意圖極之清楚明白。
其二,民進黨“不登陸”的決策,在臺灣各界一片“登陸”熱的氛圍中,可説備受爭議。民進黨對黨籍公職人員的“登陸”,採取了“不鼓勵”的冷處理,私下則當然施加壓力,阻止“登陸”。民進黨訂出四大原則:不禁止、不鼓勵、不矮化“國格”、不主動組團。同時,民進黨公職人員訪問大陸必須向黨中央報備。報備其實就是壓力。在高雄市長陳菊訪問北京完成黨籍公職人員的“破冰之旅”後,本來呂秀蓮及臺南市長許添財也放出風聲有意“登陸”,但在黨中央的“無形壓力”下,如今也意興闌珊,不見有任何積極性了。陳菊“登陸”後,曾多次向蔡英文進言,希望體認兩岸關係的急遽變化,建議民進黨應審時度勢改變態度,並擬訂符合現實和符合民眾期待的“大陸政策”。只可惜在“拒共、抗共”方略下,民進黨的決策依然是“不登陸”,也就是“不來往”,“雞犬之聲相聞而老死不相往來”。
對“橄欖枝”不理睬
其三,“第五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籌備期間,大陸方面明確向民進黨伸出橄欖枝,邀請民進黨人赴湖南長沙出席論壇。這本來是共産黨和民進黨之間進行和平溝通的大好機會,惟民進黨的反應是不理不睬、“拒人于千里之外”,這不但令人非常遺憾,實質上更是民進黨的重大損失。如今是對話的時代,不是對抗的時代。假如民進黨連這一點都不明白,又有何中興的希望?更有甚者,民進黨創黨元老許榮淑和前“農委會主委”范振宗因赴長沙出席論壇,有人揚言“黨紀處分”,要將兩人開除出民進黨。許因而嗆聲:為何不開除貪污者?
文章最後總結説,民進黨及蔡英文實施“不提臺獨的臺獨政策”,“拒共、抗共、不登陸”,所得者只能僅僅是籠絡了一些“扁迷”和深綠的“獨派”份子,失去的卻是廣大臺灣民眾和許多黨人之心,當然更失去打“大陸牌”的先機。據傳蔡英文有意參選臺北市長,試問,在滿眼藍色的大臺北,決策“不登陸”且是深綠色的蔡英文,又有多大的機會當選?“不提臺獨的臺獨政策”,兩岸不相往來的“拒共、抗共、不登陸”政策,必然是“票房毒藥”,絕無疑義!這樣的政策,失大於得,亦絕無疑義!
[責任編輯:王賽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