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國民黨和民進黨兩岸政策應有何種作為?臺灣《遠見》雜誌民調顯示,58%的民眾認為馬英九和胡錦濤應該直接見面;64%的民意主張民進黨和中共有必要接觸交流。這份民調同時獲致一項結論:國民黨和民進黨都應該加強兩岸交往,且採取主動態度,尤其不應回避。
臺灣《中華日報》26日社論指出,臺灣一直存在“馬胡應有一會”的聲音,馬英九決定兼任國民黨主席後,聲浪升高。這項説法要化為具體行動,存在難以克服的障礙;但臺灣的主流民意之所以有此跳躍式的思考,清楚地反映出一種期待,便是兩岸交往應該更開放,臺灣應該更積極,不能過度保守。這個期待提供了一個極大空間,認為即使“馬胡會”也可以接受。
這種集體態度,不免對民進黨形成重大衝擊,因為六成四高比率的另一意涵,就是對民進黨在兩岸之間“自我封閉”的一大批判。若將這個數字置於政治光譜,更可發現,不滿民進黨保守作為的絕非只是藍營支援者而已,還有許多無政治傾向者與綠營支援者,也在其中。
眼前有個實例,可以察覺民進黨保守到什麼程度:許榮淑、范振宗登陸參加“兩岸論壇”,民進黨中央提案送中常會通過建議開除黨籍,中評會未予除名而處分停權3年,仍有中評委聯署復議除名,似欲除之而後快。許、范二人只是去聽聽別人的意見,難道非開鍘不可?自詡“開放、多元”的民進黨,對兩岸問題“封閉”到此地步,人民的反感已從上述民調反映出來。
社論指出,大陸快速崛起,兩岸必須交往,這不是政治議題,而是臺灣生存發展的利益之所繫,如簽署ECFA、MOU,若臺灣舍此不為,經濟必將蒙受巨大傷害,民進黨豈會不知?卻基於黨的利益,對馬當局扣上“賣臺”大帽子,還要舉辦ECFA“公投”。民進黨的“鎖國”作為,無視大陸存在,無視大陸200多萬台商為發展臺灣經濟打拼,莫非要坐視臺灣邊緣化?
臺灣主流民意對兩岸政策要求更開放,説明臺灣多數人民有自信心,不怕接觸,無懼談判。兩岸政策攸關臺灣前途,既然不能不談,就不該回避。馬英九強調“主權”、利益絕不會也不能退讓,在此前提下,兩岸交往不但無所謂“賣臺”,還應該勇敢前進,為2300萬人民謀取更大利益。形勢很明顯,時間已不站在臺灣這邊,朝野兩黨如果瞻前顧後、趑趄不前,甚至甘做鴕鳥,民意已清楚表達反對態度。
[責任編輯:趙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