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民眾的9天年假要結束了,今天起進入了牛年的第一個上班日。臺灣《聯合晚報》昨天發表社論説,在不景氣的年代,還有班可上,相信很多人會説:要惜福啊!
社論説,的確沒錯。去年12月臺灣失業率攀升至5.03%,失業人口超過50萬。這些數字已很驚人,但年後預計更會增加。過年期間,當局高層四處拜年,鼓勵消費,高聲喊話切勿悲觀,但另方面也急於組成項目小組,如臨大敵地準備因應年後可能的失業潮,可見問題來勢洶洶,怠忽不得。
這景象全球皆然。單是美國,上周就多出十萬人失業,可想見新上任的奧巴馬總統會有多大壓力!失業問題一向是世界各地最棘手的難題之一,若要關照內部失業人口,政府採取的對策往往朝保護主義濃厚的方向走,卻可能造成全球性的惡性迴圈。試想,美國保護主義日趨抬頭,有多少仰賴美國市場的國家或地區,其出口會衰退,其國內産業會減産裁員,失業問題必然更趨嚴峻。
而臺灣已然出現類似排擠效應,企業處境艱困,勞工更是戰戰兢兢。春節長假前,“勞委會”宣示,將減少外勞進口數額,以保障島內失業人口的就業機會。這政策的宣示作用可能大於實質意義。任人皆知,外勞所做的工作、所拿的薪資,臺灣民眾願意接手的實在不多。換言之,島內失業人口與企業界所需求的外勞人數,基本上是兩個不同性質的問題。這也凸顯了當前就業市場和勞工政策之間的問題,僅僅在“基本工資”上,就可能存在著企業主意願和勞工期望之間的落差,可見問題不是“減少引進外勞”那麼簡單。
社論指出,失業狂潮當前,對仰賴外銷市場的臺灣,當局能做的卻相當有限。臺灣內需市場小,不易像美國、大陸那樣,把刺激內部消費當成挽救景氣低迷的救星。政府手中的子彈,在“政府挺銀行,銀行挺企業,企業挺勞工”的三挺政策之外,要如何用在該用、用來有效的關鍵領域上,尚有待官員和學者集思廣益。此時需要當局的財政措施、勞工政策、社會福利政策共同結成網路,來迎戰此一失業問題。
過完年,挑戰進入新的一回合,臺灣要靠著自助助人度過此一難關。
[責任編輯:趙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