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為臺灣意識平反 有利於團結大多數臺灣同胞

2009年01月09日 13:27:00  來源:
字號:    

  胡錦濤在紀念《告臺灣同胞書》發表三十週年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指出,中華文化深遠流長、瑰麗燦爛,是兩岸同胞共同的寶貴財富,是維繫兩岸同胞民族感情的重要紐帶。中華文化在臺灣根深葉茂,臺灣文化豐富了中華文化內涵。臺灣同胞愛鄉愛土的臺灣意識不等於“臺獨”意識。兩岸同胞要共同繼承和弘揚中華文化優秀傳統,開展各種形式的文化交流,使中華文化薪火相傳、發揚光大,以增強民族意識、凝聚共同意志,形成共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

  《新華澳報》今天發表文章對此指出:胡錦濤的這段講話除了重申“中華文化是兩岸同胞共同的寶貴財富”的傳統觀點之外,還首次正式把“臺灣意識”與“臺獨意識”嚴格地區分開來,有利於擴大團結面,縮小打擊面,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臺灣民眾,共同批判和打擊“臺獨”分裂活動,維護國家領土主權的統一和完整。

  文章説,實際上,在過去的一段時間內,一些人對“臺灣意識”有不同見解,將之納進“臺獨意識”的範疇之內,並進行嚴厲的批判。這多少傷害了相當一部分臺灣民眾的感情,也在客觀上形成了“為叢驅雀,為淵驅魚”的反效果,不利於貫徹落實“寄希望於臺灣人民”的方針政策。對此,北京聯合大學臺灣研究院于前年9月所舉行的第二屆“北京臺研論壇”,曾以“臺灣意識與臺獨意識”為題進行了研究分析,多位學者專家的研究結果顯示,“臺灣意識”不等於是“臺獨意識”,臺灣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一部份。相信,大陸高層已接納了這一觀點和結論,而胡錦濤上述的談話內容也顯然是吸收了這個研討會的學術成果。

  綜合李家泉、蘭萱、宋淑玉、孫兆慧等學者專家的研究成果,“臺灣意識”集中體現了臺灣人民數百年來的精神、意志、信念和感情。它既有中華民族地方意識的普遍特點,又有自身獨特發展的典型特徵。它既有強烈的反殖、反帝、反封建的傳統鬥爭精神,也有對外來統治的警覺、反感、對抗、敵視態度衍生的“排外”心理,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偏狹性;既蘊含當家作主、掌握自己命運,決定臺灣前途的歷史要求,也容易在被遺棄、受歧視、遭淩辱的怨憤、孤獨和失落的心理基礎上,産生分離主義意識;它既有深厚的鄉土觀念和地域認同感,也易形成一種傾向於分離主義的思維方式。正因為如此,“臺灣意識”曾被民進黨所利用,將之炒作為“臺灣主體意識”,並將之視作為與“中國意識”相對立的意識形態,且將之引導向“臺灣主權獨立意識”方向去。這正是有部分人將“臺灣意識”視作為“臺獨意識”的其中一部分內容的原因所在。

  然而,“臺灣意識”雖然確是與“臺獨意識”有著一定的關聯,但兩者之間卻存在著質的區別。從表面上看,“臺灣意識”和“臺獨意識”均強調熱愛臺灣、熱愛家鄉,謀求臺灣人民的福祉;但在實質上,“臺灣意識”是“中國意識”在臺灣地區的具體表現,它將臺灣視為中國的一部分,而“臺獨意識”則是被“臺獨”分子作為實現某些政治目的的鬥爭工具,因而是與“中國意識”相對抗的一種意識形態,及以分裂中華民族為基本內容。

  胡錦濤正式宣佈臺灣同胞愛鄉愛土的“臺灣意識”不等於“臺獨意識”,不但是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哲學理論和具體政策在對臺工作領域中的靈活運用,也在客觀上等於是為曾遭到誤會和批判的“臺灣意識”予以“平反”,因而是在對臺工作領域中的一個重要的“撥亂反正”之舉。此舉有利於把在臺灣人民中佔相當大的比例、尤其是熱愛臺灣但卻並不支援國民黨的“中間選民”爭取過來,團結在“反獨求統”的理念之下。

  由此推延之,更應當以最大的包容和耐心,來對待那些因各種原因對祖國大陸缺乏了解甚至是誤會、對發展兩岸關係持有疑慮的臺灣同胞,甚至是曾經主張過、從事過、追隨著“臺獨”的人。總之,團結大多數臺灣同胞,打擊一小撮真正的“臺獨”分裂勢力,才能更有利於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共謀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責任編輯:趙靜]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