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公報》發表署名魯力的文章指出,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是兩岸社會和經濟發展的客觀需求。隨著兩岸交流的發展,媒體的傳播任務更重,傳媒界交流更應該走在兩岸交流的前列,成為兩岸交流的先行與典範。
全文如下:
三年前的四月,在臺灣島內“臺獨”聲浪甚囂塵上的背景下,時任中國國民黨主席的連戰跨海而來,與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握手會談。這是國共兩黨跨越六十年的一次握手,令全世界中華兒女矚目、欣慰。胡錦濤與連戰會談後共同發佈“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因其中包括五項重要內容,被媒體稱為“五項願景”。這個歷史性一幕在今年五月十一日有了可喜的續幕,海峽兩會在北京會談並達成開放週末包機與大陸游客入臺旅遊等協議,海峽兩岸的數百位媒體記者見證了這些歷史進程。在兩岸的交流之中,傳媒起到很重要的引導與橋梁作用,在兩岸水暖大環境之下,兩岸的傳媒界交往將得以更好更快地發展。
已有13家臺媒“駐點採訪”
在首次“胡連會”舉行三年後的五月,臺灣局勢發生了積極變化,兩岸關係發展面臨著難得的歷史機遇。國民黨主席吳伯雄率團抵京,與胡錦濤總書記握手會談,並取得重要成果。此刻,兩岸各界從“胡吳會”中期待的不僅僅是“希望”,更是對三年前“五項願景”的具體落實。人們普遍認為,這次“胡吳會”必將對開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局面産生深遠影響。吳伯雄在會談後的記者會上表示,“五項願景”已經成為中國國民黨的政綱,我們會督促促進各方面遵守。我們相信國民黨從政黨員不會漠視或違反政綱。我們要對臺灣人民負責,也要對兩岸和平負責。
在中斷九年後,海協會與海基會終於在北京正式恢復商談。在兩會會談的三天,港澳臺與大陸及外國的數百名媒體記者聚集北京,高度關注這一歷史性事件的發展。參加採訪活動的有海內外的四百多名記者,其中有來自臺灣的三十家媒體的一百二十名位記者。這次在北京,海基會代表團所有人員都入住洲際酒店,一般房間每晚要一千多元至兩千元人民幣。為了搶新聞,臺灣的大部分媒體記者不惜重本,都入住該酒店。今後,隨著交流的進一步發展,兩岸的重大政經往來將會更多,媒體記者在報道兩岸新聞方面可説是已到了一個豐收期。
近十幾年來,大陸方面始終以積極、開放的態度推動兩岸新聞交流。以駐點採訪為例,一九九三年,大陸單方面開放臺灣記者來大陸不間斷採訪,即“駐點採訪”。迄今為止,大陸已先後批准十三家臺灣媒體在北京、上海、福建、四川等地駐點採訪。近年來,國臺辦又接連推出下放臺灣記者來大陸採訪審批權、延長檯灣記者駐點時間等一系列措施,使臺灣記者來大陸採訪更方便、工作更順利、渠道更暢通。目前,臺灣記者每年約有一千五百多人次來大陸各地採訪,迄今來大陸採訪過的臺灣記者人數累計已超過一萬人次。
發揮新聞媒體獨特優勢
相較于大陸方面的“熱情洋溢”,在民進黨“執政”期間,臺灣當局在兩岸新聞交流上“冷若冰霜”,致使兩岸新聞交流嚴重不對稱。主要表現為臺灣記者來大陸多,大陸記者去臺灣少,二者的差距高達約二十比一;臺灣媒體來大陸容易,大陸媒體赴臺難;臺灣記者在大陸採訪方便,大陸記者在臺採訪受限制多;大陸方面一步一台階推動兩岸新聞交流不斷更上層樓,臺灣方面態度消極,開放步驟既慢且小。更有甚者,二○○五年春,臺灣當局把兩岸新聞交流當作政治鬥爭工具,非常粗暴、無理地中斷了新華社和《人民日報》記者赴臺駐點採訪。這種“開倒車”、落伍於時代的做法嚴重干擾了兩岸新聞交流,撕開了民進黨當局“尊重新聞自由”的假面具,遭到兩岸新聞界及島內外輿論的嚴厲抨擊。臺灣當局一些人常常指責大陸不了解臺灣,但卻將在大陸最具影響的主要媒體拒之門外,這種顢頇無知的做法,是“臺獨”意識形態作祟下的不智妄為。
民進黨“執政”以來,臺灣新聞自由最大的敵人不再是過去憑藉威權領導的國民黨執政者,而是經濟上的既得利益者,以及挾民粹以期製造一言堂言論的綠色“執政者”。部分經濟上的既得利益者更通過種種不同渠道和政治上的既得利益者結合,意圖掌控媒體,主導言論方向,甚至製造假民意。這是包裹民主外衣的言論壓迫。
解嚴以來,臺灣的言論空間當然要較過去開放,加上網路時代的來臨,綠色“執政者”不可能壟斷言論,也不可能包辦言論,但執政者意圖操控、操弄新聞媒體,並通過言論檢查,通過各種公權力的干預,企圖逼迫媒體就範,這種作法較過去粗暴式的言論管控更可怕,更具威懾力。民進黨當局的“臺獨”心理與將祖國大陸視為最大敵人的心態,嚴重阻礙了兩岸傳媒交流的正常發展。
今年三月的臺灣大選,不僅實現了臺灣政黨的第二次和平輪替,也改變了兩岸對抗與對峙的僵局,更為兩岸傳媒交流打開了新局。六月八日,國臺辦副主任葉克冬在廈門舉行的海峽兩岸新聞與傳播研究交流中心揭牌儀式暨學術研討會上表示,當前,臺灣局勢發生積極變化,兩岸關係發展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海協會、海基會的協商恢復,兩岸週末包機和大陸居民赴臺旅遊也有望很快成行。四川汶川大地震所體現出來的兩岸同胞血濃于水的同胞愛、骨肉情,正在化為推動兩岸同胞相互扶持、加深合作的大動力。他表示,希望兩岸媒體人面對新的形勢,切實承擔起自己的責任,發揮新聞媒體的獨特優勢和作用,乘勢而上,把兩岸關係改善、發展的良好勢頭延續下去,發揚光大,努力為兩岸和平發展創造有利的輿論環境。
傳媒交流應該走在前面
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是兩岸社會和經濟發展的客觀需求,是兩岸民眾的共同願望,更是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所在。當前,各方形勢的發展為兩岸關係緩和創造了有利條件,抓住機遇,改善和發展兩岸關係成為兩岸同胞共同的責任。俗話説:“春江水暖鴨先知”。隨著兩岸交流的發展,媒體的傳播任務更重,傳媒界交流更應該走在兩岸交流的前列,成為兩岸交流的先行與典範。民進黨時代對兩岸交流設置的種種人為障礙應當被摒棄,包括新華社、《人民日報》的駐臺採訪等應儘快得以恢復。兩岸更應該客觀地研究地域、意識形態與文化異同等對兩岸傳媒交流的影響,消弭兩岸民眾認知差異的關節點,建構兩岸交流的空間,以此促進兩岸交流與和平發展的新局面。
(作者為臺灣問題評論員)
[責任編輯:張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