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眾矚目,又到了奧斯卡頒獎時刻。所謂內行的看門道,外行的看熱鬧;對於奧斯卡獎,則是外行的看明星時裝秀,內行人才有興趣探究電影藝術與“得獎政治學”的種種關聯。今年的奧斯卡獎,連專業影評人都説氣氛有點詭異。雖説“贖罪”與“血色黑金”兩部大片已受到眾星拱月般的注目,票房成績和之前的得獎紀錄幾乎成了拿下奧斯卡大獎的“通行證”,但各界還是屏息以待花落誰家,誰都不敢鐵口直斷最後結果。原因無他,奧斯卡也不能不“政治”。
臺灣《聯合晚報》社論指出,所謂奧斯卡的政治學,雖然不是指政黨之間那種刀光劍影的權力之爭,但至少牽涉到時勢所趨和造勢手段等因素,都是民主氣氛和資本主義的産物,反而未必與電影藝術的本質緊密相扣。
奧斯卡得獎名單有時凸顯社會議題和風向,例如美國當今民主黨歐巴馬氣勢如虹所掀起的“黑人出頭天”之説,早在2002年就由丹澤爾 華盛頓和哈裏 貝莉同臺拿下黑人影帝、影后的景象印證過了。影壇有時還要關照一下“愛國主義”,例如今年影帝丹尼爾 戴 劉易斯從入圍開始便呼聲鼎盛,但拿下影后寶座的瑪麗 克蒂亞的法國籍背景,曾引起有些人討論是否可能最佳男女主角雙雙頒給非美國演員。也難怪有人批評“政治正確性”思考干擾了藝術本質。
社論表示,不要只怪奧斯卡的政治性,臺灣民眾的關切所在更脫離不了這類議題。此間評論今年奧斯卡,免不了要附帶可惜一下無華人作品入圍。當年李安的“臥虎藏龍”在導演獎項失利,多少華人憤憤不平,亦是針對種族議題大發牢騷。這種國族意識始終深藏人心,要如何在“地球村”的環境中得到紓解,恐怕是藝術工作者也不能避免的議題。
影壇的“政治正確性”趨勢,如果獲得例如藝人同步聲援愛滋病議題,或“血鑽石”上映時造成女星不敢太過囂張配戴鑽飾的效應,則表達社會關懷,亦未嘗不是一種正面的副作用。
但話説回來,電影自有電影的專業判準,如果能有那一天,奧斯卡不必再“政治”,才會是電影工作者能放手追求藝術專業理想的一日!
[責任編輯:張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