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立法委員”選舉民進黨大敗,泛藍大勝,北美華人社群是一片歡呼之聲。美國《世界日報》今天社論表示,這是因為陳水扁八年執政,不搞民生,不搞和諧,不搞發展,讓臺灣經濟從“四小龍”之首變成之尾,讓臺灣民主變成“民粹”,讓兩岸良性競爭變成“險象迭生”,讓臺灣國際空間變成“死衚同”。因此,海外華人基本上與北美主流媒體的視角相同,將此次選舉看成是臺灣選民對陳水扁八年執政的一個“總清算”,是對陳水扁的“信任投票”。而開票結果顯示,陳水扁的八年執政並不如他吹噓的那樣是一個“偉大的歷史過程”,而是徹頭徹尾的失敗。
當然,對深知民主選舉應該選出好人的北美華人來説,臺灣選舉制度的缺陷,使得民進黨當中一些優秀人才落選,而國民黨當選“立委”中也有良莠之別。但是,民進黨必須認清,陳水扁能夠以一人挾持一個黨,並在如此短的時間裏,把民進黨從一個清廉、民主、理想的政黨,拖入貪污墮落,唯權力是從的政黨,難道整個民進黨不需要付出沉重的代價?説穿了,如今謝長廷代理民進黨主席,主導2008“大選”,但是,從民進黨的正副2008候選人,到競選總部的操盤者,哪一個不曾經是陳水扁主要團隊的“既得利益者”?哪一個沒有為陳水扁的非理性執政推波助瀾過?在短短兩個多月的時間裏,如何進行切割,而且要切割乾淨,臺灣選民正在拭目以待,海外華人也在拭目以待,謝長廷單單靠“智、詐、巧”的選舉策略,恐怕難以讓選民轉變心意。
以往陳水扁執政,常常以“全民總統”自居,代2300萬台灣人民發言,以此來面對“朝小野大”的政治局面,但事實上,他並沒有從人民需要的最大公約數來推動施政,而是以深綠的意識形態為依歸,搞“去中國化”的意識形態,挑動民粹,撕裂族群,在激發藍綠惡鬥的掩護下,大搞貪污腐敗,瘦了全民,肥了一家,而一旦敗露,則又推諉給“國會”的泛藍多數,利用民粹思潮,逃脫責任的負擔,結果變成了有權無責的“超級總統”。從這個角度來看,這次泛藍贏得“立院”的絕大多數,民進黨就給其戴上“國會怪獸”的帽子,呼籲選民“鐘擺投票”,這種不思反省靠僥倖的想法,就表明他們沒有吸取真正的教訓。相反,馬英九、吳伯雄提出的“完全執政”、“負完全的責任”,才是民主政治的應有之道,不要“朝小野大”,而是“府會”(臺灣“總統府”和“立法院”)一致,執政不力,就沒有藉口,鞠躬下臺,再次政黨輪替,以此形成良性迴圈,那才是臺灣之福。
社論亦指出,當然,民主政治,一人一票,總是有意外,沒有人可以想當然贏。從馬英九的角度來看,不要以為“立委”選舉領先那麼多,掌握了“立院”絕大多數,自然就可以有“西瓜偎大邊”的效果,要知道,如果在“立法院”副龍頭的選舉上,就形成了“搶權”的輿論觀感,那選民真的會擔心“絕對的權力,就是絕對的腐敗”,而改變投票意向。
2008“大選”與“立委”選舉就是不同,要對“國家定位”、兩岸關係做出立場宣示。馬英九提出的“新三不”,“不統、不獨、不武”,在現階段確實可以獲得臺灣選民的認同,也符合美日的亞洲戰略利益,但是,馬英九也會遭遇謝長廷的挑戰。
社論最後説,可以肯定的是,陳水扁的“臺獨”路線,已經破産,謝長廷要走老路並不容易。值得注意的是,既然深藍選民對馬英九向本土靠攏做出了容忍,那麼,雖然陳水扁仍然想用深綠基本盤挾制謝長廷向中間路線靠攏,但隨著投票時間的接近,深綠可能也會“含淚投票”支援本土政權的延續,謝馬決戰的勝負關鍵就在中間游離的中産階級選民,他們看的是經濟政策、民生政策,誰能把經濟搞好,把提升臺灣的可行性處方開出來,誰就是贏者。2008“大選”的焦點轉到這個關鍵上,那是臺灣之福,也是全球中國人之福,因為一個富裕民主的臺灣,對兩岸的制度之爭會帶來積極長遠的影響。
[責任編輯:張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