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著名媒體人楊渡在《人民日報 海外版》撰文説,臺灣“立委”選舉結果,並不出人意料,國民黨大勝,只是它勝得太“誇張”了。竟然讓民進黨輸到脫褲子。
坦白説,國民黨不必高興太早,民進黨也沒慘敗多少。民進黨的政黨得票比例,仍有36.9%,加上臺聯黨3.5%,總計仍有40%。與以前民進黨加臺聯黨的得票比例,並不差。
因此,文章認為,民進黨的大輸,關鍵仍得“感謝”林義雄。是林義雄所提出的“單一選區兩票制”,這種小選區的劃分方式,讓選舉進入另一個階段,即地方議題、選民服務、買票、人脈等的作用,遠遠超出政黨認同與意識形態對立。如果在鄉鎮長的選舉喊“臺獨”,在地方上會被人家笑死。這種小選區打法,是多一票,就是贏家。而泛藍“立委”在地方上的人脈經營方式,本來就比民進黨更強,而民進黨擅長的意識形態戰爭,在這一次選舉中,與鄉鎮長選舉一樣,都為之失靈。
面對這種選舉新情勢,民進黨做的其實不是像以前一樣,試圖操作全局性意識形態議題,拉高衝突,把族群、歷史仇恨、省籍、政黨對立,拉到無法收拾的地步。尤其是“中正紀念堂”一役,清算蔣介石,更讓民進黨受傷慘重。對年輕選民,這個紀念堂是什麼名字一點都不重要,但你清算鬥爭,不顧人民死活,卻是最讓人反感的。民進黨該做的,其實是回歸民生經濟議題,給出一個願景,一個休養生息的機會。
然而民進黨已經過度消費議題了,以致于行政當局“一週一利多”的操作竟都無效。講白一點,行政資源這種配合選舉的打法,如果放在全臺性選舉,會有效。但放在小選區,就失靈了。它還不如一個地方、一個地方地去發放建設小工程有效。
所以陳水扁愈用力,罵愈兇,民進黨就失去愈多。用錯地方的力氣,只會帶來反效果。這個方向策略性的錯誤,才是致命因素。
其次,文章指出,從人的角度看,國民黨勝選,還要特別感謝三個人。第一名是陳水扁,第二名是杜正勝,第三名是謝志偉。至於後來異軍突起的莊國榮,只能算是杜正勝的小跟班。這三個人,用他們所有的力氣表演,終於引起選民的反感。
先説杜正勝。民進黨以為如此可以改變學生的意識形態,想把教育塑造成一個“意識形態國家機器”,天天搞鬥爭。作為教育部門的負責人,他該關心學生,但他更關心“中華民國早已不存在”這種事。他的“去中國化”教育政策,改課本,改教育方式,更讓所有考生家長不滿。結果是百年的事業,朝令夕改。為了配合民進黨的鬥爭,修改“中正紀念堂”名字可以迅速更改。因此説杜正勝是國民黨勝選的大恩人,一點都不誇張。至於謝志偉的饒舌,莊國榮的學舌,早已被國民黨視為“三寶”。
然而,真正的寶還是陳水扁。陳水扁不斷罵人,像牛二撒潑耍渾,有失身份,這是連許多中南部的臺灣人都看不下去的。他在選舉前夕,好做不做,竟跑去臺南做“兩顆子彈巡禮”。如果人們記憶不遠,應該還記得2004年“3 20”之後,中正紀念堂前聚集的人潮與“民主行動聯盟”吧。當時參加者有許多是未曾如此關心政治的年輕人。他們只是看不慣“兩顆子彈”才出來。
後來,這些人在紅潮起來的時候,曾寄希望於施明德,希望罷免陳水扁。不料施竟不敢衝突,功敗垂成。罷免不成,這些人又對國民黨與馬英九的處理不滿。以致于有些人説,2008年要“含淚不投票”。然而,感謝陳水扁,他的仇恨語言,他的重返“3 19”現場,再度勾起許多群眾的新仇舊恨,終於激出了投票的憤怒與熱情。
文章最後説,2008“立委”大選一役,説國民黨打敗了民進黨,不錯,但還不夠準確。真正打敗民進黨的,主要是林義雄和陳水扁。
[責任編輯:張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