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門現有列管雷區一百五十三處,埋設地雷約七萬餘枚。圖為金門山後海灘編號231-020雷區。
金門,舊名浯洲。因與廈門共扼福建東南海口,有“固若金湯,雄鎮海門”之稱,故得名“金門”。
年光似鳥,世事如棋。金門這個名字,已經不與“固若金湯”這充滿火藥味的詞彙連在一起很久了。若不是時有撤軍的新聞,浮現在我們腦海裏的,將首先是“小三通”、金門高梁和貢糖……
一個時代的結束總會令人有許多感慨。如果這個時代並沒有痛痛快快地結束,新的時代也不能順順利利地開始,甚至影響到一個地方的生計,就不是感慨能解決問題的了。
軍事考量還是政治圖謀?
撤軍的消息來自臺灣媒體,並非“官方”,連金門縣縣長李炷峰也抱怨“地方政府未獲告知無法預聞”,但仍被廣泛引用。
2007年7月,有臺灣媒體報道,臺灣軍方準備推行大撤軍計劃,將於今年11月把“金防部炮指部”改編為“金防部炮兵群”,指揮官由少將降為上校。此外,本來駐守金門的臺陸軍金東119旅和金西127旅,將分別降編為金東守備隊和金西守備隊,指揮官也由少將旅長降編為上校指揮官。預計未來金門“前線”將只剩下5000到7000兵力。該媒體還透露,與撤軍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臺軍要在金門部署大量先進的遠端武器。
對於種種變化,有分析家認為是臺灣軍方在“決戰境外”戰略思想指導下,“以火力換兵力”的具體舉措;也有人認為是臺軍方在重新評估後認為金門戰略價值下降而作的調整;還有人擔心這是為日後放棄金門、馬祖埋下伏筆的“臺獨”陰謀。
孰是孰非?從歷史的煙塵中可以尋找蛛絲馬跡
金門諸島包括金門島(大金門)、烈嶼(小金門)、大擔、二擔(臺灣稱大膽、二膽)和大嶝、小嶝、角嶼等12個島嶼,總面積約為176平方公里,其中大嶝、小嶝、角嶼現由祖國大陸管轄。金門諸島西距廈門5.18海裏,倒是離臺灣本島還有近200海裏。從臺北松山機場出發,50分鐘後可到達金門尚義機場。
在有記載的1600多年金門歷史中,戰亂的陰影揮之不去。1949年國民黨軍隊退守臺灣後,更是將鄰近大陸的金門、馬祖等外島視為“反攻大陸”的“軍事跳板”。1958年8月23日,震驚中外的“金門炮戰”爆發,中國人民解放軍前線部隊近500門大炮一起向金門開火,44天裏,金門落彈約47萬發。此後這裡成為兩岸軍事對峙的最前沿,臺灣軍方在此構築了大量碉堡、坑道等工事。早年出任臺灣“陸軍總司令”的將領,大多必須具備“金門防衛部”司令的資歷。
“金門炮戰”經“三打三停”,後來演變成象徵性軍事行動。解放軍“單打雙不打”,逢年過節停炮三天,再往後一般炮彈裏只裝宣傳品,金門方面也照此辦理。從1958年秋冬到1979年元旦,這樣的宣示性炮擊持續了大約二十年的時間。國民黨政權在金門也實行了長達36年軍事與行政一體化管理的“戰地政務”,到1992年才宣佈終止。
世易時移,金門駐軍也從蔣介石時代的12萬人、1987年蔣經國宣佈“解嚴”時的5.5萬多人,下降到1996年臺海危機的2.5萬人,再到現在的1萬多人。“阿兵哥”從“滿街走”到變成“稀有動物”,靠駐軍消費與需求支撐的金門經濟,受到嚴重衝擊。
[責任編輯:張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