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主計處”于上月22日將2005年與2006年的經濟成長率向上修正,各提高0.07%與0.19%,同時將今年全年的經濟成長率預測值從4.51%提高到5.46%,引發爭議。不料在上週四“主計處”在“立法院財委會”報告今年1至9月薪資平均上漲2.4%。該數字比11月的核心物價年增率1.3%還要高,與民間所認知的“什麼都漲,就是薪水沒漲!”相距極大,當場被“立委”們譏為玩弄數字的“數字魔術處”。
一般來説,統計數字多半是透過統計方法預測而來,為恐統計模型設定有誤差,最後都經過一個人為過濾調整的過程,而數據的扭曲就多在最後調整階段出現。不少國家公佈的統計資料也都是經過加工改造過的,經濟學者將之稱為“統計數據按摩”,需經調整始能採用。
經濟學者殷乃平在臺灣《蘋果日報》撰文説,臺灣當局早期公佈的統計數字曾被英國《經濟學人》雜誌讚譽為在亞洲最準時、最確實、最為可靠者;但是曾幾何時,臺灣公佈的統計在國際上也開始被人懷疑其正確性,常根據各自的認知,進行必要的調整。兩相比較,在國際上,“行政院主計處”的公信力江河日下,不可同日而語了。
官民處於對立世界
2005年與2006年兩年的經濟成長率調整,似乎是將原本物價基準年度由1996年改為2001年,由於平減的通膨物價指數變小了,經濟成長率就一下子提高了許多。問題是依慣例,物價基準每十年變更一次,2005年與2006年兩年原本就應該用1996年的物價計算的,“主計處”驟然修正,除了玩弄數字外,並無其實質的意義,因為實際的經濟狀況是已經存在而無法事後改變的。
回顧2000年以來,執政者對公佈的統計數據一直頗為感冒,2000年11月臺灣的消費者信心指數創新低,“主計長”林全怕影響人們信心,宣佈終止調查,經中斷一段期間後,方由學術機構接手。另一個值得一提者,為臺灣的失業率在2001年突然攀升,為防止數字過高,太難看,一部分失業數字就歸類到想找工作而未找工作者的這一欄,它的數字從前一年的14萬人突然增至20萬人,直至今日,仍然維持在20萬人上下,明眼人都可看出“主計處”在失業率數字上動的手腳;而今年7月“經建會”修改景氣燈號景氣指標的構成項目,亦是避重就輕,將拖累指標較大的金融數據從中排除,以便使顯示出來的燈號較為亮麗。
除此之外,“主計處”公佈的物價指數,經常脫離現實狀況而明顯的落後失真;至於公佈的經濟成長率,本身就是估測出來的,人為的調整外人很難予以置評。不過,話説回來,若非統計數據悖離的過於離譜,怎麼會惹來這麼多的批評?
在這種情況下,臺灣的官與民似乎已經處於兩個完全對立的世界之中,高官們不斷鼓吹經濟成長高、物價多穩定,用創造出來的數字自娛;另一邊卻是小民度日如年,高喊“活不下去!”其實,若社會中的多數人都生活在日益艱辛的環境之下,不實的統計數據又能有多大的説服力?
愚民造假一戳就破
文章指出,有人説數字會説話,但是數字也會説假話!統計數據的公信力是要靠社會給予的承認才能建立的。如果公佈的是按摩後的統計數據,如何能讓人信服?更糟的就是在政治的黑手操弄之下,所謂的專業常常不再純凈而沾染上了顏色。民主,民主,最後還是“以民為主”!用數字來愚民,自然一戳就破。
[責任編輯:張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