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高雄港排位再跌 臺灣經濟七年來變鈍變弱

2007年10月15日 08:56:00  來源:
字號:    


  臺灣《聯合報》日前發表社論説,高雄港在全球港口排名將再跌兩名,一般人也許不會有太多感覺,畢竟近年大家對“衰退”二字已熟到麻痹。但如果問:那些不再到高雄裝卸的貨物都到哪去了?那些掉頭而去的貨船還會不會回來?真相將殘酷到讓人無法漠然以對。

  由於競爭力衰退,高雄港貨櫃裝卸量今年將由全球第六名退至第八。其實,早在年初,航運界即已預言將有此結局;不幸言中,是因為扁當局根本未做任何努力來挽救形勢,只是眼睜睜看著高雄港一路往下掉。

  社論説,臺灣經濟愈衰頹,扁當局即愈向政治黑洞挖掘魔力;“入聯”、“正名”及“去蔣”愈成為執政主軸,“臺灣走出去”的調子唱得愈高亢,臺灣偏離世界經濟的航道也就愈遠,變得愈孤單。這種“經濟冷、政治熱”的惡性迴圈,已長達七年多,且一日惡化一日;想要寄望民進黨帶領掙脫這個泥淖,看來已無可能。只消看,陳水扁家族發生貪瀆弊案之後,他連喊了幾年的“拼經濟”口號都棄而不提,即可知這個當局基本已放棄經濟。

  2000年時,高雄港還是全球排名第三的熱門貨櫃港,僅次於香港和新加坡。民進黨執政七年來,高雄連退了五名,先是輸給釜山,再敗給上海,然後被深圳趕過,今年則是鹿特丹和杜拜。緊追其後的寧波和青島,明年隨時可能超越它。這頁滄桑,其實就是臺灣經濟滑坡過程的一個縮小舞臺:高雄港原是一個主客觀條件優越的大港,但扁當局的封閉政策糟蹋了它的優勢,夜郎自大的兩岸政策則耗喪了它的機會。

  社論指出,試想,作為一個東亞小島,臺灣最大的利基,除了深厚的自由經濟基礎,就在南北轉運便利及可以作為大陸的輻射臍帶。但多年來,主政者非但不珍惜這樣的優勢,反而不斷自我閹割。當年李登輝提出“戒急用忍”政策,使臺灣發展為“亞太營運中心”的大好機會付諸流水,這是臺灣首度錯認航道;接下來,陳水扁七年半的“積極管理”及反反覆覆的“正名制憲”,無能與非理性的“治國思維”夾纏,更將臺灣帶向困頓及封閉的死衚同。

  文章説,如今,中國大陸沿海港口從南到北逐一布建完成,從所謂“北大上青天”,到如今連廈門、福州等老港都面貌一新,進出世界工廠的貨物皆經由新航線直接運往世界,何止高雄港的地位節節敗退,基隆港早跌到四十幾名外;這幾年,頻頻聽到國際航商撤出臺灣的消息,主政者何時對此表示憂心或關切?但如果連大陸臺商的貨物都不再經臺灣轉運,所謂的“境外航運中心”將名存實亡;失去境外,也沒有中心可言了。

  高雄港的褪色,其實是一個寓言。這些年來,民進黨在高雄市著力最深,投入最多資源,也鞏固了一塊最堅實的基本盤。這樣的投注和建設,雖使高雄對內而言變得更“綠”,卻未能帶動它的對外發展;包括選擇建在港區的流行音樂中心,也是在削減高雄港的發展能量,來搬演內部的政治金光戲。民進黨這種思維模式,不僅將臺灣從一個“外向型”的開放經濟變成“內向型”的閉鎖經濟,也把臺灣經濟的蓬勃活力變鈍變弱。

  社論指出,民進黨是帶著臺灣人民對許多“世界第一”頭銜的驕傲而登臺;經過七年半,光榮逐一剝落,自豪變成唏噓,期待只剩失望。

  社論最後説,漂亮的口號,鮮活的語言,已無助於紓解臺灣的經濟困境;因為,人民已看穿:一個掐住自己咽喉的人,不是勇敢,而是愚昧。  

 

 

[責任編輯:張弛]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