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首相菅直人日前在中國媒體刊登廣告,對中國在日本特大地震海嘯後所提供的支援表示由衷的謝意。文中用了“紐帶”、“感謝”和“報恩”三個關鍵詞,蘊含了東方文化中的人情、感恩等要素。
該廣告的英文標題是“ThankyoufortheKizuna”(譯為“謝謝您給予的情誼紐帶”)。其中,“Kizuna”是個日語詞,意為“紐帶”,在日本漢語中寫作“絆”。它原意指拴動物的繩索,被引申為剪不斷的人情與親情,含有十分濃厚的感情色彩。日本人在表達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時非常喜歡使用這個詞:作家小杉健治的小說《紐帶》被拍成電影,漫畫家山川純一的作品《紐帶》深受喜愛,歌手松浦亞彌的歌曲《紐帶》廣為流傳。前首相福田康夫曾主張把太平洋建成沿岸各國的“內海”,構建各國人與人之間心心相通的紐帶。自民黨總裁谷垣禎一最近也提出要用紐帶的力量重建震後日本。這就不難理解菅直人為什麼要把各國對日本的支援理解為“紐帶”了。
除標題含有“感謝”一詞外,廣告中還有兩處表示了“感謝”,一處是“由衷地說一聲:謝謝!”一處是“再次道一聲謝謝!”接受幫助後表示一下謝意,這不僅是禮節的問題,還是強化人與人之間“Kizuna”的舉措。中日兩國互致感謝的故事也不少。1923年關東大地震後,中國人曾廣募捐款進行援助,當時日本也專門派遣“國民代謝團”來華答謝。中國汶川大地震發生後,日本救援隊的表現給中國人民留下了深刻印象,中國政府也鄭重表示了感謝。
感謝的延伸是報答,菅直人在廣告中表示,要“報答世界各方人士的溫馨援助”。在日文原文中,使用的是“報恩”一詞。古人說:施恩勿記,受恩勿忘。在日本,“報恩”又與一個童叟皆知的故事有關:一對老人救了一只被獵人套住的仙鶴,後來仙鶴化作美麗的姑娘,用身上的羽毛織出錦緞,讓老人去賣,老人由此變得富裕。“仙鶴報恩”的故事據說就來自中國的古代傳說。比如中國的“白鶴銜珠”一詞,講的就是一個人悉心照顧了一只被射傷的白鶴,白鶴傷愈飛走後,曾銜明珠回來報答救命之恩。可見中日兩國在感恩方面有著共同的文化背景。
有幫助就會有感謝,有感謝就會有感恩。這樣的互動鏈條,會形成人與人之間的感情紐帶。中國和日本是一衣帶水的鄰邦,兩國之間有著割不斷的歷史和文化紐帶。人類同乘一條船。當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的“Kizuna”越來越牢固時,我們共同搏擊風浪的能力會越來越強。(廉德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