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輿論在批評伯南克量化寬鬆貨幣政策時,都一致認為美元增發會導致美元貶值。這一結論與實際情況相差甚遠。
美元匯率上下波動主要取決於外匯市場的供求關係,即美元的供給和美元的需求。對美元需求的減弱會導致美元貶值,同樣,對美元需求的提高會導致美元升值。
通常情況下構成美元需求的有:外國居民為了購買美國産品首先在匯市上購買美元;外國投資者因購買美元資産(間接投資)或直接投資于美國而購買美元;由於美國對外貿易的逆差狀態,外國居民為了購買美國産品而形成的美元需求是負面的,也就是説,美國居民為了購買外國産品在匯市上出售美元構成美元供給大於美元需求。就這點而言,美元在供求關係中處於貶值態勢。但是,美國是全球資本流動(包括直接投資和間接投資)最大的目的地國家。2007年流入美國的外國資本為2.12萬億美元。2008年和2009年,受金融危機影響,流入美國的外國資本分別為5341億美元和4352億美元,仍為全球之最。巨大的資本流入構成了美元的巨大需求,成為美元升值的決定因素。導致美國成為全球資本流動最大的目的地國家的因素有:美國的儲蓄率過低、較高的經濟增長率和生産率、完善的金融市場和美元的國際貨幣地位。此外,美元匯率還會受到歐元和日元等主要貨幣的影響。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後,美元成為避險資産,也成為推高美元匯率的一個原因。
因此,美元匯率的表現是各種因素綜合的結果,絕不是單一因素,美元增發未必導致美元貶值。如果單憑美聯儲增發貨幣就導致美元貶值,那麼,2009年和2010年美元應該大幅度貶值了。實際情況卻不是這樣。2009年1月至2月,美元對其他主要貨幣升值3.5%,但從3月以後美元貶值。2009年造成美元升值和貶值的主要原因是投資者對風險的選擇,即市場風險厭惡增加時,美元成為避險資産,全球投資者紛紛買入美元,美元就升值;反之,當市場風險偏好增加時,人們拋售美元,美元就貶值。當金融市場趨向穩定時,美元匯率與風險之間的相關性減弱,投資者更加注重投資的收益率去買賣美元。2010年第一季度,美元對其他主要貨幣升值0.3%。此後,受希臘債務危機影響,美元再次成為全球避險資産,4月至6月美元對其他主要貨幣升值4.7%。從6月以後,金融市場日趨平靜後,美元作為避險資産的功能減弱,美元又開始貶值。
從2009年和2010年美元匯率的走勢看,我們得不出僅僅是美元供給增加就促使美元貶值的結論。實際上,當前決定美元匯率很大的因素是國際資本流動,表現形式是外匯市場上美元的買賣,美元的買賣形成美元的供求關係,從而決定了美元的匯率。(朱穎,上海師範大學商學院經濟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