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東亞”的概念可以是“東南亞+東北亞”,但是,我國橫跨東北亞和東南亞,不僅是“東北亞國家”,而且是“東南亞國家”。中國不是東盟的成員,在邏輯上,不能意味著中國居然成了東南亞之外的“東北亞國家”。目前以東盟為中心的一系列地區機制不能、不應成為塑造、建構中國是“東南亞之外”國家的進程。
1999年期間,越南、寮國、緬甸、柬埔寨等相繼加入東盟,“全部十個東南亞國家已經加入了東盟”。這一説法到現在都能聽到。新獨立的東帝汶排除了加入東盟的可能。於是,國際上通行的看法是,東盟就是所有東南亞國家的地區組織,相應地,東南亞就等於東盟。
13年前,亞洲爆發金融危機。那場金融危機後不久,“東亞經濟合作”起步。但東盟主導的“東亞”概念卻被定義為“東南亞+東北亞”。筆者要指出的是,“東南亞+東北亞”的東亞概念是有問題的:中國被看作是一個“東北亞國家”,而不是“東南亞國家”。
過去十年,東盟更加自信地以全部東南亞國家的代表自居。不僅東盟主導的“10+3”是“東南亞與東北亞的對話、合作機制”,而且在東盟地區論壇、各種“10+1”、“10+6”、“10+8”等東盟主導的一系列跨越東盟的地區對話中,東盟把中國列為與世界其他國家一樣的東盟的“對話夥伴”、“合作夥伴”,即一個“東南亞之外的國家”。然而,我不得不指出的是,無論歷史還是現實,無論地理還是經濟、社會,中國也是一個東南亞國家。這一嚴肅的重大事實有必要受到強調。
在東盟,有這樣的論調:“南中國海”應該改名為“東盟海”,即東盟的內海或者“東盟湖”。最近,有的東盟人士老調重彈,説,“南中國海”應該改為“東南亞海”。如果中國不是東南亞國家,“東南亞海”就自然沒有中國的份。
中國也是東南亞國家,東盟並不等於東南亞,我們不應該承認或者默認“東盟等於東南亞”的説法。東盟只是大部分東南亞國家的地區組織,不是所有東南亞國家的地區組織。許多歐洲人不認為歐盟等於歐洲,或者歐洲就是歐盟。因為,儘管歐盟,尤其是冷戰結束後的歐盟,不斷擴大接納新成員國,許多前蘇聯東歐集團的國家“回歸歐洲”,但不是所有歐洲國家都是歐盟國家。俄羅斯就不是歐盟國家,卻是傳統上的“歐洲國家”。至於中立國瑞士,當然是歐洲國家,但不是歐盟國家。
2003年,我國作為非東盟國家簽署了《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這一重大外交舉動,是中國和東盟關係改善的一個重要因素。但是,在東盟和國際上,有人卻趁機鼓吹,還輔之以“表揚”的口吻,中國作為東南亞之外的大國,“第一個簽署了”這個條約。其實,我國與遲至2009年才簽署該條約的美國不同。美國是作為真正的非東南亞國家簽署這個條約,我國則應該看作是以非東盟國家,而不是以非東南亞國家的身份簽署該條約。
今年初正式生效的“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是中國和東盟之間建立起來的自由貿易區,而不是人們俗稱的“中國和東南亞自貿區”。如果真的謀求與中國永修睦鄰友好,既然中國已經簽署《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且中國與東盟形成了自由貿易區。中國與東盟應該建立更加密切的夥伴關係,因為我們雙方屬於共同的東南亞次區域。
東盟應該變成所有東南亞國家的東盟,如同在中亞中國是上海合作組織的全面成員國。中國和東盟都主張多邊主義、地區主義和地區合作,強調中國的東南亞國家屬性有助於增強中國與東南亞國家之間的地區認同。
“東亞”的概念可以是“東南亞+東北亞”,但是,我國橫跨東北亞和東南亞,不僅是“東北亞國家”,而且是“東南亞國家”。中國不是東盟的成員,在邏輯上,不能意味著中國居然成了東南亞之外的“東北亞國家”。目前以東盟為中心的一系列地區機制不能、不應成為塑造、建構中國是“東南亞之外”國家的進程。
最後,“南中國海”的國際法名稱如果被改動,則是對現存國際秩序、地區秩序的公然挑戰,威脅東南亞和亞太地區的和平與穩定。(龐中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