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25日在北京結束。臺灣《旺報》26日刊出臺大經濟係教授林建甫文章説,分歧中合作,仍是中美雙方的主基調。這會議對中美雙方的了解有相當大幫助。
文章摘編如下:
美中“戰略與經濟對話”本週一在北京開幕,此對話始於2006年,計劃每半年舉行一次。當時美方代表團由美中關係主導者、美國前財政部長保爾森所率領,成員包括能源部和環境保護署等部門,會議名稱叫做“戰略經濟對話”,對話重點其實就是經濟。
對話涵蓋世界重要議題
奧巴馬政府上臺後,改由國務卿希拉裏與財政部長蓋特納共同領軍。會議名稱多加了“與”字,變成“戰略與經濟對話”,範圍覆蓋了幾乎雙邊關係的全部。考慮到現在美國和中國是超級大國,亦涵蓋了大部分世界重要話題。
這次會議,美國代表團人數達到200人左右,部長和專業部門負責人至少有15位。重要團員有美聯儲主席伯南克及商務部部長駱家輝。中國因為是東道主,這次團隊也非常龐大,代表團的規模就超過美國代表團。
在戰略對話中,雙方就中美關係、國際區域及全球性問題深入探討,包括就能源安全、氣候變化、聯合國維和、反恐等問題進行對口磋商和雙邊會見。
在經濟對話中,雙方圍繞“確保持續發展、互利共贏的中美經濟合作夥伴關係”的主題,就若干議題進行討論,包括促進強勁的經濟復蘇和更加持續、平衡的經濟增長,促進互利共贏的貿易和投資,金融市場穩定和改革,及國際金融體系改革等。
分歧中合作仍為主基調
此次對話被定義為中美關係的重要節點,將為後危機時代中美經貿關係定調。從對話前的動態來看,放鬆出口管制、智慧財産權保護與自主創新、清潔能源合作等仍是繞不開的話題。分歧中合作,仍是中美雙方的主基調。
這會議對中美雙方的了解有相當大幫助。一來參與盛會的人多,二來高層官員親自與會,到別人的土地上直接感受,遠勝過書籍影片幕僚的描述。
例如:駱家輝上周在北京清華大學和美國商會演講,其後率代表團訪問天津,並於訪問企業時演説。希拉裏在參觀世博中國館時,觀看《清明上河圖》的真跡與動態版時,停留很長時間,對宋朝的城市生活倍感興趣。她之後參觀了北京、貴州、上海等省區市館,與眾多遊客與身著民族服飾的青年開心互動,也主動與吉祥物“海寶”合影留念。所以當日稍晚,她就于媒體公開撰文表示“世博的成功不但是中國熱情待客之道的明證,也反應了人類跨越文化與地域界線,彼此合作與了解的巨大需求。”
這次對話是兩國尋找成熟定位的試金石,能否解決一些既有摩擦及突發事件,都是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