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在中央紀委書記王岐山組織主持的座談會上。參加座談的《求是》雜誌研究員黃葦町感覺,“一股新風撲面而來”。會後,黃葦町説,王岐山讓他們敞開講,説真話,“網上的輿論,包括罵聲我們都要聽,更何況大家提的各種意見”(12月4日《新京報》)。
如果説請參會代表脫稿發言,只談問題,不講套話,改革的是會風,那麼“網上的輿論,包括罵聲我們都要聽”,顯然大有深意存焉,更有解讀之必要。
這是一種清醒。毋庸諱言,當前存在多個輿論場,網路是一個不容回避的輿論場,在這個輿論場中,讚美少,罵聲多;迎合少,吐槽多。相對於主流的輿論場,這個輿論場“更多的是揭露多、肯定少,官員腐敗、道德滑坡、群體性事件頻發,可謂完全是冰火兩重天”。無論決策還是施政,無論論證還是檢驗施政效果,必須多聽聽不同意見,包括刺耳的罵聲,吹毛求疵的找茬。偏聽則暗,兼聽則明,連網上罵聲也要聽,不無清醒之意味。
這是一種自信。網友之所以罵,大都是因為有怨氣,有怨氣不可怕,把怨氣吐出來這是好事。怕就怕網友有了怨氣,卻不再表達和宣泄,“哀莫大於心死”。
聽網上罵聲,更體現了對憲法、對公民權利的尊重。憲法第四十一條規定得很清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對於任何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有提出批評和建議的權利;對於任何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的違法失職行為,有向有關國家機關提出申訴、控告或者檢舉的權利,但是不得捏造或者歪曲事實進行誣告陷害。”顯而易見,公民批評政府和國家工作人員是憲法賦予的權利,不僅可以罵,還可以提出申訴、控告或檢舉。
不過,聽網上的罵聲並不容易。因為不是所有的官員都有雅量,都能意識到罵政府、罵官員是公民權利,都明白網友罵能夠推動政府工作改進,能夠清除潛在的疾患,走向肌體健康。我們看到,面對罵聲,有的官員惱羞成怒、懷恨在心、打擊報復,因言獲罪並非孤例。
溫家寶總理説過,創造條件讓人民批評政府、監督政府,同時充分發揮新聞輿論的監督作用,讓權力在陽光下運作。批評政府、監督政府,何嘗不是歡迎老百姓罵?要保護公民罵的權利,需要強有力的制度設計。
當然,還應該看到,聽網路罵聲的“聽”有兩層含義:一是聽到,二是聽得進。有些罵屬於無理取鬧,不必聽得進,而那些有益的罵聲,則應該聽得進,在日後的決策和施政中予以吸收。若能如此,善莫大焉。
[責任編輯:張潔]